咸阳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咸阳大学

[切换城市]
咸阳站> 咸阳教育> 咸阳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英文名:Northwest A&F University 简称:“西农 西北农大 NWAFU” 所在地:咸阳 院校代码:10712 类型:综合类

985工程211工程教育部直属院校研究生院校自主招生副部级高校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师资好不好

截至2015年3月31日,学校有教职工4466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1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936人。师资队伍中杰出人才辈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特聘教授7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2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7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入选者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6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5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第二层次入选者5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5人。博士生指导教师342人,硕士生指导教师835人。省级教学名师1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团队16个。

  • 赵惠燕
  • 赵惠燕,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55年6月生于陕西省铜川市。1979年大学毕业留校后,一直从事昆虫生态与害虫综合治理、生态遗传以及抗虫育种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93年获硕士学位,1996年获博士学位。曾5次赴德国、美国留学。曾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院长,兼任昆虫研究所副所长、实验室主任;现任中国昆虫学会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植保专业教材编写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农村妇女科技服务中心主任、陕西省妇联执委,民盟陕西省妇女委员会副主任、杨陵地区政协常委,杨凌巾帼专家团团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女工委员会委员,民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支部主委。200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先后承担《昆虫生态学》、《农业病虫害预测预报》、《作物抗虫性研究进展》等10门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教学和生产实习任务。主编、副主编《昆虫生态与测报》,《昆虫学研究方法》,《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等教材12本。研制《昆虫生态学》等8套教学软件。培养研究生61人(其中48人优秀毕业),博士生9人(1人优秀毕业)。获得西北农业大学教学成果壹等奖,陕西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贰等奖。多次被评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师德标兵”。  先后主持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校博士点基金、中德、中美国际合作项目、农业部“九五”重点项目、陕西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48项。有12项获陕西省政府、教委等单位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曾被评为全国和陕西科技服务先进个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先进科技工作者。  在科技传播方面也做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多次组织专家举办了各种培训班、科技家教、热线服务上1000余次,签定技术培训服务合同100余份,受益人员达80,000多人次。多次在田间地头为农民讲课,正式出版了《农村妇女科技实用技术》《社会性别与参与式科技传播》等书籍,编辑出版《春季果园病虫害管理》、《腐殖酸全营养肥实用技术》等科普读物。  先后在《科学通报》、《中国农业科学》、《昆虫学报》、《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植物保护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65篇,28篇论文获中国昆虫学会、陕西省人事厅、科协、教委、灾协、省生态学会、昆虫学会等单位优秀论文奖。出版专著《IPM与发展》等8部,翻译专著3部。获得专利4项,软件注册1项。  曾被评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三八红旗手”,陕西省“双学双比”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陕西省先进工会工作者、优秀班主任,杨凌巾帼建功标兵等。
  • 冯俊涛
  • 冯俊涛,男,河南登封人,1967年11月生,汉族,博士,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药学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1年本科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2001—2006年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并获取农药学博士学位。自1991年以来主要从事“植物化学保护”、“农药学”等本科生课程和“昆虫与植物的关系”、“植物源农药”等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  多年来一直从事无公害农药的研究开发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农药毒理学和农药化学。近年来,共主持各类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子课题)各1项,陕西省自然基金项目1项;先后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项目、国家“863”项目和创新基金项目及省部级20余项。在参加和主持的项目中有17项通过省级鉴定(验收),研究成果中有3项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2、3等奖;据研究成果共申请发明专利40余件,已获得国家农药发明专利21件,并获得陕西省专利奖2项。共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篇,EI收录论文3篇。  网站:www.greenpesticide.com  www.无公害农药.中国  Email:jtfeng@126.com;fengjt67@hotmail.com
  • 何 军
  • 何军,1962年7月生,陕西省兴平市人,中共党员,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陕西省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农业有害生物无公害控制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1984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主要从事生物农药研究与开发工作。近年来,先后主持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科技部科研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子课题)、陕西省科技攻关等20余项科研项目。有11项通过鉴定或验收,其中4项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2项为国内领先水平。获奖项目3项(次),其中1项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已申请并获受理国家发明专利14项,其中6项获得授权。  联系方式: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76号信箱  邮政编码:712100  E-mail:hejun6206@126.com  联系电话:029-87093343
  • 吴文君
  • 吴文君,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常务理事。  1945年2月出生,四川洪雅人,中共党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药研究所所长。  长期从事农药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特别是在天然产物农药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先后主持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973课题和1项863课题。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商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及陕西省发明专利一等奖各一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60多篇,主编/副主编,教材/专著12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6项,其中六项已获授权。培养硕士52名,博士16名。先后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及陕西省劳动模范。  通信地址:陕西杨凌国家农业示范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712100  联系电话:029-87093987  电子邮箱:Wuwenjun-1@163.com  苦皮藤主要杀虫有效成分的杀虫作用机理及其应用.昆虫学报2005, 48(5)吴文君胡兆农  AcMNPV-1A在转P~(35)基因细胞系中连续传代的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6)李守信李长友(本人通讯作者)  拮抗链霉菌No.24菌株发酵条件优化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4)龙建友吴文君  猫眼草粗提物对常见植物病原菌抑菌作用的初步研究陕西农业科学2005 (2)陈学文王麦玲(本人通讯作者)  杀虫植物苦皮藤中的有效成分及其生物活性.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39(1)吴文君姬志勤  放线菌LDP-18发酵液杀菌活性研究.西北农业学报2005,14 (1)李东平龙建友(本人通讯作者)  农用抗生素产生菌No.24菌株诱变选育研究.西北农业学报2005, 14 (1)龙建友吴文君  改进CTAB法快速大量提取小菜蛾幼虫基因组DNA.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2(2)黄剑吴文君  植物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多样性及潜在应用价值西北农业学报2005, 14(2)杨春平陈华保(本人通讯作者)  大芽南蛇藤水解产物农药生物活性初探.西北农业学报,2005, 14 (2)杨华 刘国强(本人通讯作者)  香紫苏醇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杀菌活性初步研究.西北农业学报2005, 14 (2)白红进吴文君  5%吡氯乳油防治棉花蚜虫药效试验.塔里木大学学报,2005,17(1)白红进师宝君(本人通讯作者)  一株放线菌次生代谢产物抗菌活性的初步研究天津农学院学报2005,12(3)田小卫张陈云(本人通讯作者)  甲拌磷在棉花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农药科学与管理2005,26(9)刘伟 吴文君  秦岭山区链霉菌发酵产物杀菌活性的测定.中国生物防治2005, 21(3)龙建友胡兆农(本人通讯作者)  10%高氯·噻烟剂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效农药,2005,44(5)彭大勇杨华(本人通讯作者)  放线菌IPS-54代谢产物的农用活性农药2005,44(5)陈华保; 杨春平(本人通讯作者)  昆虫细胞培养研究进展西北农业学报2005,14(3)李守信李长友(本人通讯作者)  Two new insecticidal sesquiterpene polyol esters from Celastrus angulatus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2006,20(7) (SCI)Wang, M;  Wu, WJ  30种药用植物提取物杀虫杀菌活性研究西北植物学报2006, 26 (6)张启东; 黄路枝  Prepara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Celangulin V and Immunolocalization of Receptor in the Oriental Armyworm, Mythimna separata Walker (Lepidoptera: Noctuidae)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06,54  (SCI)ZHIJUN QI, XIAOPING XUE(本人通讯作者)  气-质联机对嗪草酮原药及其主要杂质的分析农药2006,45(9)刘伟,吴文君  苦皮藤内生真菌A10代谢产物的杀菌活性中国生物防治2006,22 (2)钱勇,杨春平(本人通讯作者)  月腺大戟抑菌活性成分的研究江苏农业科学2006,(3)陈学文; 姬志勤(本人通讯作者)  克菌丹在苹果园土壤中的代谢研究西北农业学报2006,15 (1)刘伟,姬志勤(本人通讯作者)  一株放线菌代谢产物除草活性的初步研究微生物学杂志2006,26 (1)龙建友,钱勇(本人通讯作者)  杨凌地区田间小菜蛾种群对新型杀虫剂的敏感性农药2006,45(2)黄剑,吴文君  杠柳杀虫活性成分的研究西北农业学报2006 ,15 (5)李?; 张继文(本人通讯作者)  新的β-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多元酯和生物碱的HR-FABMS研究西北农业学报2006,15(6)刘伟; 姬志勤(本人通讯作者)  苦皮藤内生真菌As菌株代谢产物抑菌活性初步研究西北农业学报2007 ,16 (2)邹强; 龙建友(本人通讯作者)  陕北沙漠土壤颉抗放线菌的生物活性及理化特性研究西北农业学报2007 ,16 (1)沈玲; 郭正彦(本人通讯作者)  昆明山海棠的杀虫活性及有效成分昆虫学报2007 ,50(8)师宝君; 姬志勤(本人通讯作者)  苦皮藤素Ⅳ和Ⅴ对棉铃虫幼虫神经细胞钠通道的影响昆虫学报2007 , 50(8)胡兆农; 贺秉军(本人通讯作者)  金属元素对No.24菌株生长及发酵产物活性的影响生物技术,2007,17(5)龙建友; 唐世荣(本人通讯作者)  放线菌A2菌株代谢产物的研究初报农药2007,46(4)黄伟平; 方丽萍(本人通讯作者)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酚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西北农业学报2007 ,16(6)李辉; 张继文(本人通讯作者)  放线菌Z139发酵条件的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7, 35(12)师宝君,姬志勤(本人通讯作者)  6个β-二氢沉香呋喃多元酯类化合物的杀虫活性西北农业学报2007,16(6)杨华,胡兆农(本人通讯作者)  The dihydro-β-agarofuran sesquiterpenoidsNat. Prod. Rep.2007, 24 (SCI)Jin-Ming Gao, Wen-Jun Wu,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对秦岭霉素产量提高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2007,40(7)龙建友唐世荣(本人通讯作者)  土壤稀有放线菌的选择性分离及其抗菌活性研究农药学学报2007, 9 (1)黄路枝胡兆农(本人通讯作者)  二氢沉香呋喃醚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杀虫活性农药学学报2007, 9 (1)邵严亮张继文(本人通讯作者)  放线菌A2菌株代谢产物的研究初报农药2007,46(4)黄伟平方丽萍(本人通讯作者)  Two new members of Streptothricin class antibiotics from Streptomyces qinlinggensis sp.novJournal of antibiotics2007,60(12) (SCI)姬志勤,王明安(本人通讯作者)
  • 张 兴
  • 张兴,1952年3月生,陕西省周至县人,中共党员,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陕西省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农业有害生物无公害控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1985年被农业部评为部级优秀教师,1995年农业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6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997年被评为陕西省“三五”人才第一层次人选,1999年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2年10月被陕西省知识产权局、陕西省人事厅授予“陕西省十大发明人”称号,名列榜首。2004年1月被中国农学会授予“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2005年1月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07年6月被评为“陕西省教学名师”。  张兴教授于1974年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并留校任教,后分别于1982年及1988年研究生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师从赵善欢院士,获得硕士及博士学位。1989年博士毕业后,回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任教,主要从事“昆虫毒理学”、“农用药剂学”和“植物化学保护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于2001年创建了制药工程专业,先后培养博、硕士研究生100余名。现有在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60余名。  张兴教授致力于天然产物农药、农用药剂学和害虫抗药性治理方面的研究工作。自1989年至今,先后承担国家“九五”、“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十五”攻关重大专项、“863”项目、国家创新基金、转化资金项目、西部开发科技行动重大专项、“948”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项目等90余项课题,科研经费达5000余万元。有19项通过省、部级成果鉴定;申请国家农药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64项,38项已获取专利证书;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主编著作2本。  联系方式: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业研究服务中心76号信箱  邮政编码:712100  E-mail:zhxing1952@126.com  联系电话:029-87092122
  • 柴守诚
  • 一、  柴守诚,男,1960年4月生,农学院教授,博士,中国遗传学会和作物学会会员。  二、研究领域或方向  小麦、小黑麦遗传育种和麦类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  三、工作学习简历  1978.2-1982.1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本科,获农学学士学位。  1982.2-1984.12 西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生,获农学硕士学位。  1992.9-1996.6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生,获农学博士学位。  1985.1-至今 历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  四、学术及科研项目、成果情况  1、曾主持和承担UNDP、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和陕西省科研项目十余项,在作物学报、国际小麦遗传学术会议等处发表学术论文约三十篇,其中一篇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3篇被美国《CA》收录。  2、合作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西旱1号,2004年10月19日通过农业部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3、主持选育的小麦新品系西农2000-6、西农2000-7、西农2000-8、西农2000-9和杂交小麦强优组合西农CH-10目前正参加陕西省小麦区域试验。  4、首次在小麦近缘属植物大赖草中克隆到物种专化DNA重复序列,并作为分子标记用于小麦遗传工程育种中大赖草染色质的检测。  5、建立了小麦近缘植物簇毛麦的cDNA文库,并筛选到4个可用于RFLP分析的低拷贝cDNA探针。  6、发现将恢复系中恢复基因剂量加倍能使K、V型小麦不育系杂种的育性从半恢复提高到完全恢复,这一发现为解决雄性不育体系杂交小麦育性难以完全恢复这一世界难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7、国内首创胞质互作型小黑麦雄性不育"三系"体系,为小黑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五、联系方式  电话:13002977182  E-MAIL:chaishoucheng@126.com
  • 陈新宏
  • 一、基本情况  陈新宏,男,1966年9月生,陕西周至人,博士,副研究员,2008年被聘用为教师五级岗位,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推广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年学术骨干、宝鸡市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特聘专家,三农通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植物遗传工程育种重点实验室负责人。  二、研究领域或方向  小麦远缘杂交遗传育种、外源种质创新研究及新品种产业化开发。  三、工作学习简历  1988年从我西北农业大学农学系本科毕业,1999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2003年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  1988年8月-1992年8月在周至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1992年8月-1999年8月在原西北植物研究所遗传室工作,1999年8月-今,合并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工作。  四、学术及科研成果  近年主持国家、陕西省和学校20多项重大科研推广项目,累计主持到位经费600多万元。  利用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和校推广专家支持计划资金,在原西北植物所官村试验地基础上投资100多万扩建立了100亩小麦品种良种繁育基地;在陕西省植物遗传工程育种重点实验室基础上投资80多万补充了一批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仪器和试剂,建立了现代细胞分子实验室;在省内外建立了十多个小麦试验示范基地。  利用小麦与长穗偃麦草、大麦、滨麦、簇毛麦、华山新麦草等进行远缘杂交,创造了一批具有优异性状的新种质资源,建立了与近缘种属优异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  先后在遗传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多篇。  参加了小偃168、小偃246、小偃15、小偃22、小偃128、小偃166和小偃216等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其中国审小麦小偃22从2000年以来连续8年是陕西省主栽品种,是陕西省第六次更新换代的骨干品种。“小麦新品种小偃22”于2002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三),“小偃22推广”于2003年获陕西省农业推广三等奖(排名第四),“国审小麦新品种小偃22推广”2005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主持选育的优质强筋小麦小偃166和高产抗病小麦小偃216二个新品种皆获得农业部品种权,并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指导研究生11名。  五、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邮编:712100  电话:13709129119  Email:cxh2089@126.com
  • 陈耀锋
  • 一、基本情况  陈耀锋,男,1956年11月生,陕西岐山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细胞生物学会理事。  二、研究领域及方向  主要从事作物遗传育种、小麦细胞工程、转基因植物、作物重要农艺性状分子标记与辅助选择、植物组织培养与试管克隆等方面的研究。  三、学习工作简历  1982年本科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农学系,获农学学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迄今。1996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长期致力于遗传学、农业生物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承担了本科生《遗传学》、《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细胞工程》等课程、博硕研究生《农业生物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等课程教学。主编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副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遗传学》。主编《普通遗传学》、《农业生物技术》、《细胞工程》、《农业生物工程概论》等教材。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篇,获教学成果奖2项。  四、学术及科研成果  1982年至今,一直致力于作物遗传育种与农业生物技术方面的科研研究,。先后参加陕西省“七五”、“八五”攻关项目,主持国家“九五”农业攻关项 目子专题,省“九五”攻关项目,主持杨陵基金,杨陵科研专项,参加国家基金项目。“十五”参加国家863小麦育种项目,973项目、科技部转基因项目和科技部2002年科技推广项目,主持科技部杨陵生物技术育种中心子项目、陕西省科技攻关项目、陕西省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项目和企业横向联合项目。主持“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陕西省13115重大专项子课题,参加国家转基因专项等项目。鉴定科研成果4项,获杨陵示范区2000年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陕西省2001年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在《作物学报》、《农业生物技术学报》及国内、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80多篇。  目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30名,博士研究生7名。  五、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陕西杨凌邰城路3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邮编:712100  联系电话:029-87093828 13060391299  Email: chenyf3828@126.com
  • 冯佰利
  • 一、基本情况  冯佰利,男,1966年12月生,陕西省耀县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小宗粮豆品种鉴定委员会委员兼办公室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宗粮豆研究中心主任。  二、研究领域及方向  小杂粮栽培、育种、品种资源以及作物优质高产生态生理技术、作物品质生理以及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三、学习工作简历  1990年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农学系,同年留校任教至今。1997年获西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农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农学博士博士学位。  四、学术及科研成果  1990年以来致力于糜子、荞麦、食用豆等小杂粮栽培、育种、品种资源以及作物优质高产生态生理技术、作物品质生理以及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主持陕西省项目-陕北特色杂粮生产技术示范(2009K03-03)绿豆、小豆、杂豆新品种引进、鉴定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2001020401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唐仲英育种基金(2009-2012)等,参加国家小宗粮豆品种区域试验(1998至今),科技部荞麦、豆类高效利用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2006BAD02B06、2006BAD02B08),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2009-2013),农业部行业计划(200903007、200903008),科技部863计划(2006AA100201),农业部杂粮免耕高产栽培技术推广跟踪研究(2006至今),陕西省小杂粮产业体系(2009-)等。  参与选育苦荞新品种西农9920、西农9909、西农9940,芸豆新品种深红芸豆、小黑芸豆、紫圆芸豆、大红芸豆、小红芸豆等,豌豆新品种西豌1号,绿豆新品种西绿1号,苜蓿新品种西农9707等。  主编、参编《中国小杂粮》、《主要农作物起源与发展》、《中国旱地农业》、《中国小杂粮产业发展报告》、《中国小杂粮产 业发展指南》、《中国小杂粮产业发展研究》、《第十届国际荞麦会议论文集》、《糜子》、《农业推广学》、《科学研究方法》、《作物学》、《榆林小杂粮》、 《宁夏小杂粮》等教材和著作,实验指导书4本;在《Physiol Plant》、《生态学报》、《作物学报》等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70余篇,参与创建中国小杂粮网站(www.mgcic.com)。  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马铃薯脱毒种薯技术2002获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第3位);五十万亩脱毒马铃薯丰产示范田建设2004年获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第5位);本科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创建及其应用研究2006年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第3位);高黄酮苦荞功能产品研发2005年获陕西省大学生挑战杯比赛二等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挑战杯比赛一等奖(优秀指导教师);《农业推广学》精品课程2005年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精品课程(第1位);美国苜蓿3号新品种引进与示范推广2008年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第2位)。获新型实用专利2项。  培养硕士研究生12名。  承担本科生《植物生产学》、《作物栽培学》、《农业推广学》、《植物资源调查》、《植物化学》、《植物多样性分析》、《学科导论》、《科研基本方法》等课程的讲授任务。承担研究生《植物资源开发理论与技术专题》、《植物资源学》《植物安全生产》等课程讲授任务。  五、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陕西杨凌邰城路3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宗粮豆研究中心(农学院)(邮编712100)  电 话:029-87082205 13891852175  E-mail: zaliangxiehui@163.com  网 址:http//www.mgcic.com (中国小杂粮)
  • 高 翔
  • 高翔,男, 1960年4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行政职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党委书记  从事学科:  作物遗传育种  主要研究方向:  小麦育种原理与方法及新品种选育、小麦品质分子遗传学  学术兼职:  陕西省农学会理事,陕西省作物学会常务理事长  主要成就:  长期作物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发改委优质小麦原原种基地建设、农业部“948”、科技部星火计划、陕西省科技攻关等科技项目10项,总计经费500多万元;先后主持和参加培育了陕253、陕715、陕229、陕213、陕354等小麦新品种6个;先后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作物学报》、《作物杂志》、《西北植物学报》、《西北农业学报》、《麦类作物学报》、《中国农学通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3部、编著5部;先后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0项。  主持选育的小麦新品种陕253,2001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属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已成为陕西省主要优质小麦品种,累计在黄淮麦区种植1000万亩以上,2005年被评为陕西省农业十大科技成果;主持选育的陕715小麦新品种,2005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达到国家强筋小麦标准,属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已开始在陕西及黄淮麦区大面积推广种植,深受农民群众和加工企业的喜爱。  在小麦品质育种研究方面,结合我国品种利用的实际情况,重点研究了小麦优质亚基的遗传规律,小麦优质亚基在品质背景下的表达与积累特性。首次提出了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综合品质的评分系统;首次在杂种F1和F2代中,发现了亚基的缺失或表达沉默。从而在品质形成的分子水平上,为小麦品质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小麦抗病育种方面,研究建立了抗锈育种中慢锈性品种鉴定方法和判别函数,为小麦抗病育种提供了理论指导,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联系方式:  电话:029-87082630  电子信箱:gx@nwsuaf.edu.cn
  • 何蓓如
  • 一、基本情况  何蓓如,男,1944年7月生,陕西省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农业高新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二、研究领域及方向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  三、学习工作简历  1963年7月毕业于陕西省武功农校后,在陇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1978年考入西北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81年留校工作至今。  四、学术及科研成果  从70年代初至今,一直致力于小麦雄性不育和杂交小麦研究。为解决国外小麦不育系的遗传缺陷, 1987年完成K型雄性不育三系配套,被《科技日报》评为“1988年中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利用K型小麦不育系选育出我国第一个杂交小麦强优组合“西农901”,于1995年通过品种审定,并被评为“1995年中国科技十大新闻”之一,何蓓如教授被评为“1995年十大陕西科技新闻人物”之一。  在科技扶贫工作中,和中国农科院合作,主持育成了适应秦岭高寒山区种植的小黑麦品种“中秦1号”、“中秦2号”,已在秦巴高寒山区广泛种植推广。  近年主持国家“863”和陕西省攻关项目-优良三系亲本材料选育及高产制种繁育技术研究96-002-02、超级杂交小麦种选育及其产业化开发 2001K02-G1、超高产优质二系杂交小麦的研究与应用20010102041、YS型两系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选育及产业化研究 2007K02-04-01等项目,成功创立适应我国小麦主产区应用的YS型小麦温敏不育系,建立技术简便、成本低廉的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该项成果 2004年6月通过成果鉴定,2005年Y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创立及遗传特性研究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106篇,出版著作3部。获科技奖励9项,取得发明专利3项。  何蓓如教授多年来共培养了33名硕士研究生和10名博士生,1984年获农业部优秀教师称号,主持的“遗传学”课程2003年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1988-1990年支援西藏民族教育成绩突出,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陕西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五、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邮编:712100  电话:13572071606  Email:he13572071606@yahoo.com.cn
  • 胡胜武
  • 一、基本情况  男,1966年7月5日生,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植物科学系工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油菜研究中心主任。2005年入选首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年科研骨干。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农业科学》、《遗传》、《中国油料作物学报》、《西北植物学报》、《西北农业学报》和《干旱地区农业研究》等杂志的审稿人。  二、研究领域和方向  研究领域为油菜遗传育种,主要方向为杂种优势利用原理与方法;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  三、工作学习简历  1.学习简历  2000年9月-2003年7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攻读博士学位,获农学博士学位。  1987年9月-1990年7月:西北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遗传育种专业攻读硕士学位,获农学硕士学位。  1983年9月-1987年7月:西北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专业大学本科学习,获农学学士学位。  2.工作简历  2004年12月-至今: 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工作,主要从事甘蓝型油菜生物技术育种、杂种优势利用原理与方法、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工作。  1999年11月-2004年12月:副研究员。2000年遴选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1998年12月-1999年10月:副研究员。陕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选育工作。  1993年7月-1998年11月:助理研究员。陕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选育工作。  1990年7月-1993年6月:实习研究员,陕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选育工作。  3.博士后及出国访问科学家经历  1998年10月-1999年3月:赴法国、捷克有关科研单位访问,并在捷克布拉格作物生产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研究课题:用分子标记(RAPD,AFLP)分析中国和欧洲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多样性  2006年2月-11月:美国Kansas State University和美国农业部ARS做访问科学家。研究内容为:基于基因芯片技术的SNP标记开发;小麦抗铝性的起源。  2004年4月-2006年12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基于基因芯片技术研究油菜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  4.短期出国科学考察  2002年9月-10月:德国、法国、捷克等7国,进行油菜生物技术方面的考察访问。  2005年9月-10月:加拿大,进行油菜品种育种及基因组项目考察访问。  2008年9月8日-12日:挪威,参加第五届国际园艺学会芸薹属植物研讨会。
  • 胡银岗
  • 一、 个人基本情况  胡银岗,男,1967年12月生,陕西韩城人,农学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1月获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青年突击手”称号,2009年获“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  二、 学习工作简历  1990年7月本科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农学系,1997年7月获西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硕士学位,2000年7月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博士学位。1990年7月-1993年3月,陕西省黄土高原治理研究所工作,1993年3月-1995年8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干旱与半干旱农业研究中心工作,1995年9月至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植物科学系工作。其中:1998年-2000年,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国家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重点实验室进行客座研究。2000年7月-2001年6月,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西澳洲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作访问学者。2001年8月–2002年11月,以色列海法大学进化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长期致力于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的分子基础及杂种优势利用和作物抗旱节水性的遗传改良研究,主讲本科生遗传学、基因工程、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及研究生作物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等课程。  三、 研究领域或方向  作物种质资源及种质创新,作物抗旱节水遗传育种。  四、 学术及科研成果  1990年至今,一直从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的分子基础及杂种优势利用和作物抗旱节水性的遗传改良研究,先后主持完成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YS型小麦 温敏雄性不育的遗传基础研究”,教育部春晖计划启动项目“Y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育性转换的分子基础”、教育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小麦抗旱性改良的生理生 化分子基础”、教育部聘请外籍教师重点项目“抗旱节水小麦种质筛选技术研究与利用”、科技部973计划前期专项“小麦抗病和抗旱的功能基因学与分子基础研究”等项目。目前主持澳大利亚政府ACIAR项目“提高中国和澳大利亚旱地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参加科技部863重点项目子课题“作物抗旱节水遗传性状鉴选与利用”和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质燕麦生产与加工技术研究”等项目。  近年来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农业生物技术学报》、《遗传》、《Annals of Applied Biology》、《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等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植物基因工程》教材1部,副主编《第十届国际荞麦会议论文集》1本,参编“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遗传 学》1部,参编《遗传学习题解析》教辅材料1本。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正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目前已培养或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5人,博士研究生6人。  五、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邮编:712100  电话:029-87080191,13572570219  电子邮件:huyingang@126.com;huyingang@nwsuaf.edu.cn;
  • 吉万全
  • 一、基本情况  吉万全:男,1963年2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农学院副院长,陕西省小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陕西省遗传学会理事长,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陕西省政协委员。  二、研究领域或方向  致力于农业生物技术、农作物遗传育种等方面研究。  三、工作学习简历  1、学习简历  1979-1983 在西北农学院农学系上大学,获学士学位;  1985-1988 在西北植物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获硕士学位;  1996-2001 在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获博士学位。  2、工作简历  1983-1985 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农科所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助理农艺师;  1988-1993 在陕西省农科院从事小麦染色体工程研究,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1993-1994 在加拿大植物研究中心进修学习;  1994-1999 在陕西省小麦研究中心从事小麦生物技术与育种研究,研究员;  1999 在以色列农业研究中心开展小麦耐旱、抗病育种合作研究;  1999-现在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从事小麦生物技术与育种研究。  多年来,先后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日本、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以色列、马来西亚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  四、学术及科研成果  先后在《遗传学报》、《作物学报》、《西北农业学报》、《西北农业大学学报》、《陕西农业科学》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60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6次, 合著著作2部。  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主持“863”、国家科技攻关和省科技攻关等项目20余项。  五、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 陕西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小麦研究中心 吉万全  邮 编: 712100  电 话: 029-87081319  Email: jiwanquan2003@126.com
  • 贾志宽
  • 一、基本情况  贾志宽,男,1962年1月出生,博士、教授。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委员、干旱半干旱农业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旱地作物生产与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主编、学校“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带头人,兼任政协陕西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中国农工民主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委员会主委。  二、研究领域或方向  旱区农业资源管理与开发、作物生态与旱地农艺节水技术  三、工作学习简历  1、学习简历  1978年10月~1982年7月:山西农业大学农学系,大学本科,获农学学士学位;  1982年9月~1985年7月:西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获农学硕士学位;  1987年12月~1990年8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获农学博士学位。  2、工作简历  1985年7月~1993年10月:西北农业大学农学系,从事科教工作;  1993年10月~1996年6月:西北农业大学研究生部,兼任副主任;  1996年6月~2001年6月:西北农业大学干旱半干旱研究中心,兼任副主任(正处);  2001年6月~2007年5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兼任院长及干旱中心主任;  2007年5月至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从事科教工作,兼任干旱中心主任及农业部旱地作物生产与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  多年来,先后赴澳大利亚、新西兰、以色列、土耳其、德国、法国、捷克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  四、学术及科研成果  在《生态学报》、《农业工程学报》、《作物学报》、《应用生态学报》、《自然资源学报》、《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出版《农业系统工程》、《农业概论》、《紫花苜蓿品种资源的评价与筛选》等教材和著作15部。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5项(其中4项为第一完成人),紫花苜蓿种质资源评价与筛选、旱作农田微集水种植技术开发及示范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宁南半干旱偏旱区农业综合发展研究96-004-04-07、农牧交错区草业助推技术体系研究20010101005、不同类区生态环境治理关键技术示范基地建设2001K01-G12、区域节水型农作制度与节水高效旱作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2002AA2Z4021-2、西北旱区农田高效微集水种植技术示范与开发20020102036、西北旱区优质高产抗逆紫花苜蓿品种的筛选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20020107005、陕西绿色产业科技创 新战略研究20060102010、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种草综合技术体系研究2002K02-G9-32003K02-G12-02、陕北丘陵沟壑区牧草 优良品种示范与高效栽培技术研究2004K04-G2-01、农田集雨保水关键技术研究2006BAD29B03、黄河流域应对气候变化的环境友好型生态 农业战略研究20090111011等国家科技攻关、863、948、教育部重点项目、国家支撑计划等项目20余项。  五、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113信箱干旱半干旱农业研究中心贾志宽(邮编712100)  电话:029-87080168  Email:jiazhk@126.com zhikuan@tom.com
  • 李 军
  • 一、基本情况  李军,男,1964年2月生,甘肃泾川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常务理事。  二、研究领域及方向  旱区农业生态、高效农作制度、作物系统模拟。  三、工作学习简历  1983年在甘肃省平凉农业学校毕业,并在甘肃省泾川县农技推广站工作2年;分别于1989年、1992年和1998年在西北农业大学获农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2年在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农业资源利用学科博士后出站;1992年留校任教至今,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  四、学术及科研成果  长期从事农作学、旱农学、农业生态学、农业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先后担任本科生《农作学》、《农业信息技术》以及研究生《精确农业基础》、《高级耕作学》等6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参与完成的“强化旱作农业教学得耕作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位居第二名)。主编、副主编和参编《农作学》、《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生态学》等高校教材6部,其中,主编的《农作学》教材2007年获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主编的《农业信息技术》教材入选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多年来主要从事黄土高原旱作农业生态、高效农作制度和作物系统模拟等领域的科研工作。主要参加“八五”和“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10多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黄土高原旱作高产粮田土壤干燥化规律与土壤水分承载力(30471024)、黄土高原旱地苜蓿-粮人食作物轮作效应模拟研究(30771280)以及陕西省基金-黄土旱区小麦生长发育与产量模拟模型的研制(2001SM13)项目3项。参与完成的“中国北方旱农区域治理与综合发展研究”等4项成果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独立和合作出版《黄土高原地区种植制度研究》、《中国北方旱区农业研究》等学术专著共5部。  五、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邮 编:712100  联系电话:029-87082963(O),13002963615  E-mail:junli@nwsuaf.edu.cn,nwlijun@126.com
  • 廖允成
  • 1.基本信息:(性别、出生年月、目前职称职务、教育背景、学术兼职等)  廖允成,男,1969年12月生,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本科毕业于安徽农学院,199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同年留校任教迄今。1998年获西北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学位。2004年1月至7月在新西兰林肯大学做访问学者。  现任农学院院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八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一分委会主席。兼任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农学会高新技术农业应用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农学会立体农业分会常务理事。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研究方向  农作制度、农业生态。  3.开设课程  长期致力于耕作学、农业生态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承担本科生耕作学、农业概论、农业生态学等课程教学,为博、硕士研究生讲授作物学进展、高级耕作学、高级生态学、自然资源评价与分析、生态系统分析等课程。  目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5名,博士研究生1名;在读硕士研究生9名,博士研究生8名。  4.学术成果(省级以上)  1992年至今,一直致力于黄土高原旱作农田降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与实践。先后参加国家“八五”“九五”旱地农业科技攻关课题“宁南半干旱偏旱区(海原)农业持续发展研究”、农业部跨越计划“陕西黄土高原旱作农业机械化降水高效利用技术中试与示范”等课题研究工作;主持完成“西北旱 区降水资源化及降水生产潜力增进技术”“黄土高原旱作农田覆盖微集水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黄土高原半湿润区多熟种植模式耗水规律及水分生产潜力研究”等 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协助主持完成863节水农业重大专项子课题“旱作农田微集水种植技术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黄土高原苹果园保护性耕作 技术水分养分效应及模式研究”、教育部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毛乌素沙地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机理与优化模式”、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保护性耕作的土壤生态环境变化机理及技术体系研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关中平原农田循环生产综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保护性耕作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西北旱作农区抗旱减灾型农作制关键技术集成及模式示范”、中国烟草总公司陕西省公司重大科技专项“陕西省烟草施肥专家系统”等课题研究工作。2001年“北方旱农区域治理与综合发展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宁南旱区稳定型种植制度研究”获宁夏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旱作虚实并存耕作蓄水节水保墒机械化技术”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2007年“宁南旱作农区集雨节水高效种植技术研究”获宁夏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近年来,先后在《作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农业工程学报》《自然资源学报》《生态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出版著作2部,参编著作10余部;编著出版的《黄土高原旱作农田降水资源高效利用》获2004年第12届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  注重学科建设和教学研究,1999年“强化旱作农业教学的耕作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第3名),2002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三等奖,负责的《农业生态学》2007年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任副主编的《农作学》获2007年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负责的农学专业被教育部和陕西省确定为“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负责的“植物生产类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教育部和陕西省确定为2007年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5.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陕西杨凌邰城路3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邮编:712100  联系电话:029-87082990(办)  Email: yunchengliao@nwsuaf.edu.cn, yunchengliao@163.com
  • 马翎健
  • 一、基本情况  马翎健,男,1967年9月生,陕西省靖边县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二、研究领域及方向  小麦雄性不育机理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三、学习工作简历  1990年7月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同年留校任教至今。1998年获得农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得农学博士学位。2008年6月-2009年6月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学习工作一年。  四、学术及科研成果  从1990起至今,一直致力于小麦雄性不育和杂交小麦研究。先后承担国家“九五”攻关、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攻关、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参与育成杂交小麦“西农901”。在小麦雄性不育和杂交小麦研究过程中,针对杂交小麦应用的重大障碍问题,注重新材料、新方法以及基础研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2004年鉴定属国际领先水平科研成果一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35篇,出版著作3部,获科技奖励2项,获得教学成果奖4项。2004年评为“陕西省青年突击手”,2005年评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年学术骨干” 。  五、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邮编:712100  电话:13891836986  Email:mlingjian@126.com  malingjian@tom.com
  • 邱 凌
  • 一、基本情况  邱凌, 男,出生于1957年5月,中共党员,教授,博士,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博士生导师,农业部沼气产品及设备质量检测中心西北工作站站长,中国沼气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农村能源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员。  二、研究领域或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现代生物能源技术、能源与环境工程评价、能源农业与生态农业技术。  三、工作学习简历  1978年3月~1981年12月在西北农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读本科,1981年大学毕业留西北农业大学工作,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工程和能源环境工程科研教学与示范推广工作。1986年晋升为副研究员,并被学校聘为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2001年晋升为研究员,2005年被学校聘为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工作期间,于1992年9~1004年7月在职攻读并获得西北农业大学农产品加工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2年9月~2005年12月在职攻读并获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态学专业博士学位。  四、学术及科研成果  在"农业机械学报"、"农业工程学报"、"中国沼气"、"生态农业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26篇,主编出版"农村沼气工程理论与实践"、"农村庭园沼气技术"、"沼气生产工"、"生物质能转换技术"、"沼气发酵与综合利用"、"沼气与庭园生态农业"等著作9部。  先后主持承担农业部农村能源项目、基本建设项目、跨越计划、陕西省农村能源等项目1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其中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推广成果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五、联系方式  办公地址: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综合楼2020室;  电话:13992873650 029-87032871(家)87082899(办);  E-mail: QL2871@126.com xndqiuling@163.com;  通迅地址:陕西省杨凌示范区科教街秋园318信箱 邮编:712100。
  • 宋卫宁
  • 一、 基本情况:  宋卫宁,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全职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实验中心主任。  二、 研究领域及方向:  研究工作集中在麦类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在作物遗传改良的应用方面。研究工作另一重点是植物和微生物的逆境基因组学以及逆境信号传递。对植物、动物的驯化与进化有长期深入的研究。  三、 学习工作简历:  77级考入湖南农业大学,1982年毕业,同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出国预备研究生班;1987年获澳大利亚阿德莱得大学硕士学位,专业为微生物生理;1994年获阿德莱得大学博士学位, 专业为麦类基因组学。1992年-1997年任澳大利亚昆士兰农业生物技术中心及南十字大学植物遗传资源保存中心分子生物学家。1997年-2002年任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政府莱丝里研究中心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负责人,进行麦类作物的分子标记研究与开发,小麦BAC文库的构建,基因克隆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项目的研究。2002年6月-2006年1月任以色列海法大学进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负责野生大麦和小麦抗旱基因的克隆及特征研究,野生大麦抗脱水基因在拟楠芥的表达分析,死海耐盐真菌的耐盐性基因的确定和克隆及抗旱耐盐基因的利用等项目的研究。  四、 学术及科研成果:  长期从事植物、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理论与应用研究。获得了国际组 织、澳大利亚国家基金、州政府基金和工业基金的科研项目资助。先后在国际性杂志上发表了18篇论文,获得了2个美国及国际基因专利,在许多次国际会议上交 流了研究结果。研究方法为很多研究者采用,如一篇论文(TAG,1991)的引用高达98次。  担任下列国际知名科学杂志的审稿人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Molecular Ecology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Genome  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 通讯评审专家  经费资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科研启动费)  教育部:重大项目培育项目-野生麦类节水抗旱相关遗传资源的鉴定、筛选及其水分高效利用机制的探讨(V200611)  科技部:863计划重点项目“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平台”––生物节水技术子平台08抗旱种质资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基因组学研究-构建小麦7DL染色体物理图谱  科技部:重要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影响机制与监控基础––子项目课题:紫茎泽兰群体遗传机制研究  国家973计划项目-重要入侵物种种群形成与生态适应性(2009CB119201)  农业部:948计划项目-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抗旱及抗病虫小麦资源的引进与利用  国家转基因专项-高产转基因小麦新品种培育-子课题  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111计划:  旱区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引智基地  植物病理学创新引智基地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陕西省杨凌示范区西农路22号
  • 电话:
    %u0030%u0032%u0039-%u0038%u0037%u0030%u0039%u0031%u0034%u0030%u0036
相关推荐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师资好不好,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师资怎么样 宁夏大学师资好不好,宁夏大学师资怎么样 云南大学师资好不好,云南大学师资怎么样 重庆工商大学师资好不好,重庆工商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南财经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南财经大学师资怎么样 桂林医学院师资好不好,桂林医学院师资怎么样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