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咸阳大学

[切换城市]
咸阳站> 咸阳教育> 咸阳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英文名:Northwest A&F University 简称:“西农 西北农大 NWAFU” 所在地:咸阳 院校代码:10712 类型:综合类

985工程211工程教育部直属院校研究生院校自主招生副部级高校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师资好不好

截至2015年3月31日,学校有教职工4466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1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936人。师资队伍中杰出人才辈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特聘教授7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2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7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入选者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6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5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第二层次入选者5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5人。博士生指导教师342人,硕士生指导教师835人。省级教学名师1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团队16个。

  • 宋晓斌
  • 宋晓斌,男,1962年10月,副研究员,大学本科,学士学位,森林保护学科点硕士生导师,林木病理学专家。中国林学会森林病理学分会理事,陕西省植物病理学会理事。  教学方面:  讲授过“木本植物植原体病害”专题和“企业管理学”、“管理学原理”等课程,指导和协助指导研究生3人。  科研方面:  主持和协助主持了项目10个。发表论文35篇。  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主持的“猕猴桃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和“猕猴桃灾害性病害防治技术推广”分别获陕西省政府03年度科学技术二等奖和陕西省政府01年度推广成果二等奖。  主要成果摘要:  1、猕猴桃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成果摘要:研究了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根腐病、黄化病发生原因、病原侵染循环、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配套了这些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研制了A3和B2防治溃疡病和黄化病制剂配方,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  2、猕猴桃灾害性病害防治技术推广:建立了猕猴桃溃疡病和根腐病的防治技术体系和推广组织体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推广,有效地控制了病害发展势头,保护了猕猴桃产业。产生效益1464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目前主持的项目:  1、国家科技部重大技术推广项目“猕猴桃重大灾害性病害防治技术推广”(2004--2007)。  2、国家林业局、陕西省林业厅项目“陕西省西安、商洛、汉中、安康采种、良种基地建设科技支撑”(2003--2007)。  3、国际泥沙中心项目“生态建设区域有害生物调查与动态调控技术”(2005--2006)。  联系方式:  电话:029-87082734  传真:029-87082256  E-mail: song.xb@eyou.com
  • 王明春
  • 王明春,女,1962年生,副研究员,硕士学位,森林保护点硕士生导师。  1982.09-1986.07 西北林学院森林保护系森保专业学习,获农学学士学位;  1986.07-1999.09 陕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从事科研和昆虫标本室的管理工作,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  1999.02-1999.07 西安外国语学院出国培训部进修;  2001.2-2004.1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学习,获硕士学位,论文题目:延安林区主要有害啮齿动物的防治研究 ;  2000.12 -现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林学系从事科研工作,任副研究员;  科研方面:  发表论文30篇。  出版著作:  《林区鼠害综合治理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副主编,2003年;  《农林啮齿动物灾害环境修复与安全诊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参编,2004年;  《黄土高原林区鼢鼠综合管理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参编,1995年;  《花椒栽培及病虫害防治》,天则出版社,参编,1989年;  《中国森林主要病虫害》光盘版,林业出版社,参编,2004.12;  目前参与主持的科研项目:  “克鼠星1、2号及多效抗旱驱鼠剂推广”,国家林业局2000年第一批重点科技推广项目,起至年限:2000?2005;  联系方式:  电话:029-87082774  传真:029-87082994  E-mail: mchunw62@yahoo.com.cn
  • 王鸿喆
  • 王鸿喆,男,1963生,副研究员,大学本科学历,农学学士。森林保护学科点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昆虫学会会员。  1983年9月~1987年7月在西北林学院森林资源保护系森林保护专业学习。  1987年7月~1999年8月在陕西省林业科学院从事森林昆虫防治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1999年9月至今,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林科院)从事森林昆虫学研究。擅长经济林林害虫的治理。  工作以来主持、参加各类课题15项。获省部级奖励8项,其中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1项(集体奖),三等奖2项。目前从事林分结构多样性与灾害性虫中发生危害关系研究。  科学研究:  主持课题4项,参与课题11项。  发表论文52篇。  参与主编《中国针叶树种实害虫》,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6  参加编著《油松种实害虫防治技术研究》,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5  参加编著《中国主要森林病虫》(光盘版),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12  主要成果摘要:  (1)“油松种实害虫及防治技术研究”基本上摸清了油松主要分布区油松种实害虫的主要种类和组成,害虫种类由原来4种增加到15种,明确了害虫的主次关系。首次查明油松种子园害虫及天敌89种。首次查明松果梢斑螟越冬部位主要是油松树上残留的雄花序,及油松雄花序与油松球果螟种群数量关系,解决了二十多年来悬而未决的问题;提出了采用减少种子园残留雄花序作为控制松果梢斑螟的主要措施之一。首次提出了油松种实害虫综合管理的原则、策略、程序和措施,并以营林措施为基础,采用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相配合的具体措施,使油松母树林、种子园的好果率提高到90%左右。在山西、陕西两省综合防治油松种实害虫1.20万公顷,增收油松种子21.50万公斤,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该课题紧密结合生产,研究方法正确,数据可靠,达到了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1993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陕西主要造林树种害虫??松黄叶蜂防治技术研究”基本摸清了陕西省主要造林树种油松、华山松、侧柏、落叶松的病虫害种类。全省油松害虫176种;华山松害虫101种;陕西侧柏害虫29种;油松病害36种,华山松19种。深入研究了松黄叶蜂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揭示了松黄叶蜂幼虫在林内、树冠及其不同方位、层次的空间呈聚集分布与种群消长变化规律。首次发现了松黄叶蜂5种寄生蜂,其中优势种是尖胸青峰和翠金小蜂,尖胸青峰属(Coeptes)成为中国新纪录属。揭示了松黄叶蜂危害对油松幼林高、径、材积生长量的影响。首次研究了松扁叶蜂、侧柏球果瘿蚊、落叶松球蚜在陕西发生危害规律,提出了治理对策。采用本项研究技术在洛南古城林场建立了40hm2防治示范林,防治效果达95%以上。课题紧密结合陕西林业生产实际,研究方法科学,数据可靠,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1998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3)“陕北红枣优生区及良种选育”2003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目前主持的科研项目:  1.生态建设植被结构、动态和生产力研究。水利部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2005年2月~2006年12月。  2.生物多样性测度法评判林分抗虫性原理初步研究,国家林业局黄土高原林木培育实验室基金。基金项目。2002年9月~2004年12月。  联系方式:  Email:wanghz@nwsuaf.edu.cn
  • 何景峰
  • 何景峰,男,1964年6月出生,副研究员,大学本科,森林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学科点硕士生导师。  教学方面:  2005年指导5名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研究,指导研究生3名。  科研方面:  先后主持和参加课题11项,发表研究论文27篇。  主要论著:  ① 1999年受国家林业局”长防办”的委托,和四川林科院合编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效益监测与评价细则》(铅印本);  ②《黄河中游防护林体系建设与水土保持》(参编),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③《陕西省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技术与成就》(第一副主编),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年。  主持或参加的课题获奖情况:  ①陕西省攻关课题“陕西省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技术研究”,1995组织鉴定, 国内领先;1996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四);  ②陕西省“八五”攻关课题“汉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技术及效益研究”,1995年组织鉴定, 国内领先;1997年获原国家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四);  ③国家林业局“九五”推广课题“杜仲丰产专用肥及应用技术开发研究”,2000年课题鉴定;2002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三);  ④国家“948”项目“美国黄松优良种源家系及快繁技术引”,2003年课题通过国家林业局“948”项目办审定,2004年被认定为科技成果。  目前主持或参与主持的科研项目:  ①国家“948”项目“瑞典速生能源植物柳树及旱地栽培多功能利用技术引进”子专题“瑞典能源柳苗木繁育技术与良种选育”,主持人,2003-2006。  联系方式:  电话:029?87082611(办)  E-mail:hjflky@sohu.com
  • 张忠良
  • 张忠良,男,1958年3月生,陕西商州人,硕士,副研究员,农业推广硕士生导师。1981.7-1999.10在 陕西省林业科学院工作;1999.11-今 在西北农林科 技大学林学院工作。主要从事经济林栽培与加工利用技术研究。  科研成果:  主持省、部推广课题2项,主持“948”等子项目3项; 做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国家林业局、 “948”等研究、推广项目16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先后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全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主参选育、审定省级仁用杏良种2个。  主持的省农办“秦巴山区枇杷丰产栽培技术推广”课题,通过技术组装试验提出了秦巴山区枇杷丰产栽培技术,指导营建的万亩枇杷丰产示范园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项目已通过国家林业局组织的验收。  主持的林业部三北局“猕猴桃魔芋立体栽培技术推广”项目,试验、示范,总结提出了关中地区猕猴桃、魔芋立体栽培技术。  在研项目:  2006-2010年,国家林业局重点项目--枇杷良种选育与区域试验。  2007-2010年,陕西省攻关项目--抗病耐贮板栗新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  2008-2011年,国家林业局重点项目--仁用杏良种与栽培技术推广。主要论著:  1.张忠良 冉立新 杨远瞬等,魔芋高效栽培与加工技术,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  2.吴万兴 孙升辉 张忠良等,枇 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3.鲁周民 吴万兴 张忠良等,板栗保鲜贮藏与加工, 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  4.张忠良 鲁周民 李文华等,板栗贮藏中抑制萌发试验研究,食品科学,2004,9期  5.张忠良 吴万兴 李满兴等,枇杷适播期与嫁接试验,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4期  6.张忠良 王照利 李文华等,魔芋中总生物碱提取试验,食品工业科技,2004,9期  7.张忠良 吴万兴 曹仲根等,施肥与土壤管理对枇杷生长与结果的影响,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1期  8.张忠良 鲁周民 李文华等,魔芋葡甘聚糖在板栗保鲜中的应用,中国农学通报,2005,2期  9.张忠良 张绣华, 魔芋北移引种试验研究,经济林研究,1998,4期  10.张忠良 朱平凤, 适宜陕西栽培的大枇杷良种,中国果树,1999,2期  11.张忠良 鲁周民 李文华等,魔芋干及魔芋精粉加工技术,经济林研究,2001,1期  12.张忠良 魏凌云, 仁用杏良种选择研究,经济林研究,2005,1期  13.张忠良 吴万兴, 枇杷果实生长过程中营养成分变化研究初报,中国南方果树,2006, 1期  14.张忠良 刘倩叶, 叉枝园柏的经济生态价值及繁育技术,中国林副特产,2007,3期  15.丁仕升 张忠良, (通讯作者)栗胴枯病病害调查与防治试验,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2期  16.张忠良 鲁周民, 嫁接时期与方法对镇安大板栗生长发育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09,4期  联系方式:  电话:029-87082248(办);  E-mil:zzl579@126.com
  • 杨培华
  • 杨培华,男,生于1960年8月,陕西乾县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1981.7—1999.9在陕西省林业科学院工作;1999.10至今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工作,主要从事油松、银杏良种选育及国外松引种研究。  在科研方面:  先后主持科研、推广课题 10项,其中:林业厅项目2项,杨陵农业开发基金项目2项,校育种专项1项,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参与主持国家林业局重点项目4项。  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参加的“油松无性系种子园建立和经营管理技术研究”1992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5;参加的“油松三水平遗传变异、配合选择和第二代无性系种子园建立技术研究”1996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6;参加的“油松育种资源选择及促进结实技术研究”2000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2;主持的“黄土高原抗逆性林木良种推广”2007年获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排名第2;主持的“洛南古城林场油松良种选育研究”2008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排名第2。奥地利黑松、花期松组织培养研究认定为科技成果,油松高世代建园材料选择及促进种子园结实技术研究认定为科技成果。  发表论文60余篇,审定省级品种3个。  主要成果摘要:  “油松三水平遗传变异、配合选择和第二代无性系种子园建立技术研究”,研究首次揭示油松种内在三水平上遗传变异丰富,呈现种源〉林分〉家系的格局。种源生长性状表现出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递减的地    理渐变模式,在变异主轴两侧形成高生产力地带。选出稳定性强的5个种源、4个林分和56个家系,材积遗传增益为40%~50%。首次提出油松第二代种子园建立技术和方法,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油松育种资源选择及促进结实技术研究”,建立了油松育种资源基因库及其数据微机管理系统和促进油松种子园无性系开花结实实用技术研究,选择收集和保存优树773株,选择优良家系及优良家系内的  优良单株299个,营建优良无性系收集圃2.4hm2,为更高层次开展油松遗传育种研究奠定了基础。  “黄土高原抗逆性良种推广”, 在宝塔区建立良种繁育圃122亩,培育侧柏、油松、刺槐、叉子圆柏、沙棘苗405.6万株;累计营造示范林1594亩。辐射推广育苗1950亩,造林30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现有的技术进行集成组装并有所创新,总结提出了侧柏反季节容器育苗技术。  在研项目:  油松高世代育种材料创造、测定及选择研究,2007—2011年。  油松优良家系(种源)推广,2006—2009年。  油松良种选育研究,2005—2010年。  联系方式:  电话 029—87082814  E—mial: yangph16888@163.com
  • 常庆瑞
  • 一、个人简况  常庆瑞,男, 1959年7月出生于陕西子洲。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与空间信息技术。兼任中国土壤学会土壤遥感与信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土壤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遥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土地利用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理事,陕西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土壤学会理事,中国民主同盟陕西省委员会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二、工作学习简历  1999.09— 教 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  1997.11—1999.09 教 授, 西北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系  1993.12—1997.11 副教授, 西北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系  1993.03—1996.07 硕 士, 西北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系  1987.05—1993.12 讲 师, 西北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系  1982.01—1987.05 助 教, 西北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系  1978.02—1982.01 学 士, 西北大学 地理学系  三、研究领域或方向  主要从事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及其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量分析;地物波谱特性测试与遥感模型反演,遥感图像处理与信息提取、自动分类识别;资源环境遥感动态监测与管理,区域地理信息系统研制与三维景观建模;土壤发生特性、系统分类和山地土壤垂直带谱构建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主讲遥感原理与方法(省级精品课程)、地理信息系统(校级精品课程)、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自然地理学、土壤发生与分类、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空间信息的获取与处理、数字地球的理论与技术、遥感影像地学分析等课程,创建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编著出版《遥感技术导论》、《土地资源学》、《地理信息系统》、《农业资源信息系统》、《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学概论》、《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监测与评价》和《地质地貌学》等教材8部。  承担各种科研项目30多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973计划专题1项、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1项、其它项目20余项。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与合理利用 “七·五”~“十·五”期间,系统开展了黄土高原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与合理利用研究,从土壤及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入手,分析估算区域土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能力,根据利用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应用持续发展理论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探讨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和实施途径,提出不同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模式,形成了一整套开展区域土地资源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土地荒漠化形成与监测 应用现代空间技术和土壤发生学理论,对农牧交错带进行土地荒漠化形成演变、监测评价和预警管理研究:①分析探明了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的本质和过程机制,提出荒漠化形成的4个阶段(风沙侵蚀、蚀积平衡、沙尘堆积和土壤发育)和荒漠化土地的5种类型(肥力衰退粗化型、表层剥蚀型、片沙覆盖型、流动沙丘型和固定沙丘型);②应用“3S”技术,查明了近年来区域土地利用/覆盖与荒漠化动态变化规律,建立了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监测评价技术体系。  3)植被恢复的土壤环境效应研究 从土壤形成发育和系统进化的角度,对黄土高原  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土壤环境效应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得出不同植被类型、树木种类、造林模式、生长年限等恢复措施作用下的土壤质量特点和本质差异,提出评价植被恢复效应的指标体系和方法,为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了决策依据。  4)土壤发生与分类 针对传统地理发生分类存在的主要问题、地区土壤特点和有争议的内容,采用国际上先进的系统诊断分类体系和数值分类方法,开展土壤发生分类研究:①提出了陕西土壤系统分类体系,确定了主要诊断层、诊断指标与检索命名方法,及其两种分类系统参比;②建立了秦岭山地土壤垂直带谱,探讨了山地土壤的发生特性、成土过程和类型划分方法;③鉴定了黄棕壤、黄褐土在形成环境、发生特性的主要差异,明确了两者的分类归属和空间分布;④确定了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与作用,提出土垫旱耕人为土诊断层、诊断指标和分类体系的修正方案。  5)资源环境监测管理技术 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进行了土壤侵蚀遥感定量分析、监测评价和预警管理,遥感模型识别与自动分类,区域资源与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研制,从调查方法、数据采集、信息处理、影像解译、模式识别、系统设计和程序编写方面总结出了一套先进、实用的技术与方法。
  • 吕家珑
  • 一、   吕家珑,男,1962年9月生于甘肃山丹;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三级岗),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土壤化学与环境化学)。曾兼任陕西省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1997-2000),陕西省土壤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2001-2007),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1997-2007);现兼任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学专业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兼任《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  二、 工作学习简历  1999.12—今 教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1996.7—1999.11 副教授 西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系  1992.12—1996.6 讲师 西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系  1984.7—1992.11 助教 西北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  2006.10—2006.10 访问学者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  2000.10—2001.10 博士后 英国农业研究所(洛桑实验站)洛桑国际(RI)项目  1993.9—1996.7 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 西北农业大学  1987.9—1990.7 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西北农业大学  1980.9—1984.7 大学本科毕业 获学士学位西北农学院  三、 研究领域或方向  主要从事土壤化学与环境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近期主要的国家和省部级课题有:“设施蔬菜品质控制的土壤质量因子研究”、“长期施肥土壤有机碳、氮演变规律及相互关系研究”、“硫磺改良碱土试验研究”、“电厂燃煤脱硫粉煤灰改良盐碱土研究示范推广”、“土壤磷素淋溶预测”、“主要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阈值研究与防控技术集成示范”等。  四、 主要学术论文  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10多篇,其中,SCI收录9篇,编著专著或教材7部。  S Fortune, J Lu, TM Addiscott and PC Brookes. Assessment of Phosphorus Leaching Losses from Arable Land. Plant and Soil, 2005, 269(1-2):99-108 (SCI)  Xilong Wang, Jialong Lu, Minggang Xu and Baoshan Xing. Sorption of Pyrene by Regular and Nanoscaled Metal Oxide Particles:Influence of Adsorbed Organic Matter.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August 26, 2008(SCI)  Yin Yunfeng, Cai Zucong and Lu Jial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light and heavy fractions of organic matter for several agricultural soils in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5,17(6):917-920. (SCI)  Lü Jialong,Dong Linxiao, Zhang Yiping et al. Effect of Phosphate on Zinc Transport in Lou Soil. Pedosphere, 1998, 8(4):355-360.  Lü Jialong,Zhang Yiping and Ma Zhigang. Kinetic Equations for Describing Phosphorus Transport. Pedosphere, 2001,11(2):189-192(SCI)  J Lu. Characteristics of Phosphorous Components in Drainage Water.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2003,71(5):952-960.(SCI)  Lü Jialong, S Fortune and P Brookes. Characteristics of phosphorus fractions in drainage water discharged from Broadbalk Experiment. Pedosphere, 2004,14(2):235-240.(SCI)  Wang Xing, Lü Jialong,Zhang Yiping. Pyrolysi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rmal Kinetics of Degradable Films. Pedosphere, 2007,17(5):654-659.(SCI)  H. Zhang, J. Lu , S. Zhao:Responding of soil microorganism under vegetational succession in Ziwuling Forest.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in China,2009,3(4):421-427(SCI)  Chunhua Liang, Fangbai Li,Chengshuai Liu, Jialong Lu and Xugang Wang:Enhancement of adsorption an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TiO2 by doping rare earth ions for the tretment of orange I. Dyes and pigments. 2008,76:477-484. (SCI)  五、 联系方式  E-mail: ljlll@nwsuaf.edu.cn 或 jialongluw@yahoo.com.cn  Tel(Fax): 029-87080051
  • 曲 东
  • 一、  曲东,男,1960年6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陕西省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土壤学会理事,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  二、学习和工作经历  1978.9~1982.7在西安交通大学化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1982.8~1985.4在石油部管道局工作。1985年以来,分别在西北农业大学基础课部无机及分析化学教研组、土壤农化系土壤学及农业环境保护教研组任助教、讲师。1993.7获硕士学位,同年12月晋升副教授,1998.12晋升教授,2000.7获土壤学博士学位。曾兼任土壤农化系副系主任(1994-20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环境科学系主任(2000.7-2004.6)。  1998.7~1999.7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在德国Max-Planck陆地微生物研究所进修,主要进行土壤温室气体产生及抑制机理的研究。2001.11~2002.2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DAAD项目)在德国Giessen大学应用微生物研究所合作研究,主要进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检测及土壤微生物监测技术的研究。2006及2009年分别在美国New England Biolabs从事环境生物技术方面的合作研究。  三、教学和科学研究  任教以来,讲授过《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土壤分析》、《环境监测》、《土壤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污染化学》及《土壤污染防治》等基础和专业课程。担任中国农业出版社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环境监测》的主编。  目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1)土壤及沉积物中氧化铁的微生物还原过程研究,包括水稻土中易还原氧化铁的组成和数量、不同水稻土中氧化铁的还原潜力、水稻土中氧化铁还原的调控能力、不同电子受体对氧化铁还原的影响、环境条件对氧化铁还原的影响、重金属对氧化铁还原的影响、微生物铁还原过程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等;(2)异化铁还原微生物的分离及功能研究;(3)土壤微生物生态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施肥与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关系、土壤微生物与土壤质量的关系、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土壤质量的微生物指标体系建立等。(4)作物磷、硫营养与抗逆性的关系。  四、发表的主要论文  1. 刘桂婷,程林,王保莉,赵其国,曲东. 长期不同施肥对黄土旱塬黑垆土氨氧化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3): 2706-2714.  2. Baowei Yang, Dong Qu, Xiuli Zhang, Jinling Shen, Shenghui Cui, Ying Shi, Meili Xi, Min Sheng, Shuai Zhi, Jianghong Meng. 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almonella serovars in retail meats of marketplace in Shaanxi,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2010,141: 63-72.  3. 杨保伟, 曲东,申进玲等. 陕西食源沙门氏菌耐药及相关基因. 微生物学报,2010,50(6):788-796.  4. 杨保伟,张秀丽, 曲东等. 2007-2008陕西部分零售畜禽肉沙门氏菌血清型和基因型. 微生物学报,2010,50(5):654-660.  5. 李杨,王保莉,朱超,曲东. 不同施肥水平下旱地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RFLP分析. 土壤学报,2010,47(2):347-353.  6. 王静,曲东,易维洁. 不同浓度硫酸盐对水稻土中异化铁还原过程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28(5):908-913.  7. Wang B, Qu D, Cantin E, Mozzola L, Gardner A, Guan C, Hsieh P. DNA fragmentation by non- specific endonucleases.11th Chinese Conference on Cell Biology and Xi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ell Biology, 2009, 139-140.  8. 李杨,岑剑,王保莉,曲东. 氮肥缺失对旱地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27(2):199-203.  9. 张磊,曲东,易维洁,孙丽蓉.纤维素作为电子供体对异化铁还原过程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4):121-127.  10. 翟文,王保莉,曲东,李杨. 铬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RFLP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4):128-134.  11. 张丽新,曲东,易维洁. 温度及AQDS对氧化铁微生物还原过程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3):193-199.  12. 周雁胜,王保莉,曲东. b-琼脂糖酶I DagA 的原核表达和活性鉴定.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9,17(1):132-137.  13. 王静,曲东.硫酸盐作为共存电子受体对微生物Fe(III)还原过程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2008,17(6):315-321.  14. 王伟民,曲东,徐佳. 水稻土中铁还原菌的分离纯化及铁还原能力鉴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10):103-109.  15. HE Jiangzhou, QU Dong. Dissimilatory Fe(III) Re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addy Soil Extract Cultures Treated With Glucose or Fatty Acid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8,20(9): 1103-1108.  17. 孙丽蓉,曲东,卫亚红. 光照对水稻土中氧化铁还原的影响. 土壤学报,2008,45(4):628-634.  18. Dong QU, Baoli WANG. Suppression on methanogenesis by microbial iron(III) reduction in anaerobic paddy soil. In: Xuhong Qian, Jingping Qu. Chemical Engineering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ook of Abstracts of the 12th Asian Pacific Confederation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Congress. Vol-2, Dalian: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 2008, pp277.  20. 易维洁,曲东. 不同水稻土微生物群落利用有机酸的铁还原特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6):148-152.  21. 关舒元,曲东.水稻土中铁还原菌株P4的分离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3):117-123.  22. 卫亚红, 张晓燕, 曲东.2, 4- D 除草剂降解菌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6):2183-2188.  23. 孔祥瑞,曲东,周莉娜. 硫营养对重金属胁迫下作物根系导水率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11):2257-2262.  24. 朱超,王保莉,曲东. 玉米根系ST和ATPS部分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9):1742-1746.  25. D Qu, B-L Wang, H Mao. Effect of Iron(III) Reduction on Cr(VI) Reduction in Paddy Soil. In: Biogeochemistry of trace element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mediation and human health. Yongguan ZHU, N Lepp, R Naidu. Beijing: Tsighau University Press, 2007, 233-234.  26. Han Jian-gang,Zhu Yong-li, Bai Hong-ying, Qu Dong, Chu Jin-yu, Wu Chun-du. N2O Emissions under Different Moisture and Temperature Regimes.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2007,78:284-287.
  • 同延安
  • 一、  同延安,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二、工作学习简历  承担教学任务:肥料学研究进展,施肥与环境,新型肥料研究 的硕士与博士课程  主持与参加科研项目:  “十一五”期间,主持的项目有中国-加拿大合作项目:持续农业发展中的养分资源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气氮沉降在农田氮输入中的作用及植物有效性(40675006);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研究专项:渭北黄土旱原区生态型高效农业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06-03-09B);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西北退化耕地地力恢复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2006BAD05B07);与英国洛桑试验站合作项目:优化养分管理,减少氮肥面源污染;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黄土区大气氮沉降监测与评估;农业部种植业污染源长期定位监测(2007-2013)。农业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污染监测评估(2010-2012);  三、研究领域或方向  研究方向:植物营养,肥料学, 施肥与环境  研究兴趣:本人主要从事土壤化学、植物营养、施肥与环境、农业生态、农业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研究。由于研究项目的需要,现已扩展到旱作农业、流域治理等方面。  四、主要学术论文  1. 付莹莹, 同延安, 赵佐平, 李文祥, 曹书苗, 王留好, 陕西关中灌区夏玉米土壤养分丰缺及推荐施肥指标体系的建立,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28(1):88-93  2. 赵营,同延安,张树兰,梁锦秀,周涛,氮磷钾施用量对灌淤土水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2010,19(2):118-121  3. 尹晓芳, 同延安, 张树兰, 曾艳娟, 高鹏程, 周军, 杨宪龙. 关中地区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硝态氮淋溶特点. 应用生态学报, 2010,21(3):640-646  4. 刘晓燕, 同延安, 张树兰. 不同施肥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产量和土壤NO3--N含量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5):131-136.  5. 魏样, 同延安, 段敏, 乔丽, 田红卫, 雷小鹰, 马文娟. 陕北典型农区大气干湿氮沉降季节变化. 应用生态学报. 2010,21(1):255-259;  6. 王芳, 张金水, 高鹏程, 同延安. 不同有机物料对渭北旱塬耕地土壤短期培肥效应的综合评价.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4):930~936  7. 高义民, 同延安,氮磷钾肥对陕西关中猕猴桃品质、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西北农业学报2010,19(2):138-140,145  8. 马文娟, 同延安*, 高义民, 葡萄氮素吸收利用与累积年周期变化规律,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16(2): 504-509.  9. 魏 样,同 延 安,乔 丽,刘 学 军,段 敏,李 俊.陕西省不同生态区大气氮沉降量的初步估算,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29(4):795-800  10. 马文娟, 同延安, 高义民, 孔莹. 葡萄树主要生长期内磷素吸收及累积规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9):89-94  11. Yan’an Tong, Wang Jian, and Ma Wenjuan. Potassium Uptake by Kiwi Orchards in Shaanxi. Better Crops with Plant Food, 2009, 1:20-22  12. 樊红柱 ,同延安,吕世华,苹果树体不同器官钙含量季节性变化研究,中国土壤与肥料,2009(3):51-54  13. 高义民,同延安,常庆瑞,陕西关中葡萄园土壤有效钾空间格局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9):95-99  14. 赵佐平,同延安,高义民,付莹莹,不同肥料配比对富士苹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5):1130-1135  15. 付莹莹, 同延安, 李文祥, 赵佐平, 王留好, 陕西关中灌区冬小麦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体系的建立, 麦类作物学报,2009,29(5):897-900  16. 高义民, 同延安, 常庆瑞, 水分和土地类型对土壤肥力因子空间变异性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37(11):180-186  17. 徐 杰,石 维,同延安,不同氮肥形态对土壤释放N2O的影响,土壤通报,2009,40(2)325-330。  18. 陈祥,同延安.杨倩, 氮磷钾平衡施肥对夏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累积的影响.中国土壤与肥料,2008(6):19-23.  19. 王 建,同延安,高义民, 关中地区猕猴桃树体周年磷素需量动态规律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8,.26(6):119-123.  20. 王建 同延安, 猕猴桃树对氮素吸收、利用和贮存的定量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14 (6):1170-1177。  21. 王志辉1 ,张 颖2 ,刘学军2 ,同延安1, 3,乔 丽3 ,雷小鹰4,黄土区降水降尘输入农田土壤中的氮素评估, 生态学报,2008, 28:7,3295-3301.  22. 薛泉宏, 同延安,土壤生物退化及其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8, 10 (4) : 28 – 35.  23. 樊红柱1 ,同延安2 ,吕世华1休眠期苹果树体不同器官氮素的分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6 : 1,153-157.  24. 樊红柱1 , 同延安2 , 吕世华1 , 刘汝亮2 苹果树体氮含量与氮累积量的年周期变化,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08 (4),15-17.  25. 刘汝亮,同延安,高义民,赵 营, 渭北旱塬苹果园土壤养分状况分析与平衡施肥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3):1435-140。  26.陈祥,同延安,亢欢虎,俞建波,王志辉,氮肥后移对冬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及氮素吸收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14 (3):450-455。  27.高英,同延安,赵营,樊红柱,盐胁迫对玉米发芽和苗期生长的影响,中国土壤与肥料2007(2),30-34。  28.王留好1 ,2 ,同延安1 3,,刘 剑1,陕西渭北地区苹果园土壤有机质现状评价,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Vol. 25 No. 6,190-192。  29.樊红柱 ,同延安 ,吕世华 ,刘汝亮,苹果树体钾含量与钾累积量的年周期变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5),170-172。  30. 刘汝亮,同延安,樊红柱,赵营.喷施锌肥对渭北旱原苹果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 25(3), 62-65.  31.高义民,同延安,关中平原区土壤5种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及分布评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7,35(10)93-97。  32.樊红柱,同延安,赵营,刘汝亮. 苹果树体磷素动态规律与施肥管理,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 25(1), 73-77.  33. 同延安,赵营,赵护兵,樊红柱. 施氮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及产量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13(1): 64-69。  34. 高义民,同延安,马文娟. 陕西关中葡萄园土壤养分状况分析与平衡施肥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9).  五、联系方式  电  话:029-87081213  电子邮件:tongyanan@nwsuaf.edu.cn  联系地址: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 王益权
  • 一.   王益权:男,汉族,生物学博士,1957年1月27日生于陕西省旬邑县郑家乡南掌村,中共党员,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陕西省土壤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教委同行专家评委、国家博士后基金评委、国家留学基金委评审专家、陕西省国土资源厅项目评审与土地整理验收专家、陕西省科委、农业厅项目评审专家。  二、工作和学习简历  1978年3月至1982年1月就读于西北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  1982年1月至1992年10月留校任教。  1992年10月至1996年8月被国家教委公派留学于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土壤科学系土壤物理与改良教研室,获生物学博士学位。  1996年9月至今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继续任教。  1998年12月破格晋升为教授职称和博士生导师。  从1997年3月至2000年4月担任西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科学系副主任、系主任。  2000年4月至2004年5月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常务副院长(主持工作)。  1998年被陕西省人事厅和教育厅评为“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先后到日本、俄罗斯、芬兰、奥地利、哈萨克斯坦等国进行学术考察与访问。  三.教学与研究领域  教学方面:任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土壤学》、《土地退化及国土整治》课程教学,硕士研究生《土壤物理学》、《土壤物理研究法》、《土壤科学专题》和博士研究生的《土壤物理条件与植物生长关系》、《土壤科学发展动态》等课程。参加翻译《土壤物理学概论》、编写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土壤肥料学》等教材。主持并完成了国家教育部下达的“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农业资源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课题的研究。  科学研究领域:依据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和旱地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急待研究和解决的土壤学问题,从事了和从事着如下领域的研究工作。  (1)黄土地区土壤基本物理特性与性质变异性研究;  (2)旱地土壤水分和养分时、空变异规律,耦合关系与调控技术的研究;  (3)长期人为施肥、耕作等活动过程对土壤质量演变规律研究:长期使用农家肥对土壤质量作用研究(关中);长期用污染河水灌溉(有机污染物)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交口灌区);干旱地区盐水灌溉对土壤质量及对果树生长的影响(甘肃秦安)。  (4)极端环境条件下土壤生物质量研究:研究盐渍化条件下土壤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宁夏、陕北、渭南);漠境地区土壤碳循环的研究工作(新疆)。  (5)园艺土壤质量演变与果树和蔬菜持续生产、树体衰老及优质果、蔬产品生产的关系:针对渭北果业发展情况,对果区土壤营养状况、水分条件及其物理特性演变进行研究,探求土壤质量演变与果树衰老及果品质量演变的关系。土壤坚硬化、水分匮缺(深层干燥化),土壤剖面微量元素匮乏是果树衰老和早期落叶,影响果品质量的主要问题。更有学术价值的是弄明白在石灰性黄土上同样会有缺钙问题。  设施蔬菜土壤质量演变与蔬菜持续生产及品质关系研究(泾阳云阳镇)。  (6)土壤技术研究:陕西泥炭资源、油页岩资源、风化煤在规模化发展的设施农业和城市绿地建设等方面应用途径研究。  (7)关中地区长期集约化生产模式下土壤疲劳度研究:土壤表层结构特征和微团聚体质量演变、土壤紧实度、土壤空气质量及其调控技术等问题研究(关中地区)  四.论文发表情况  以上研究工作在俄罗斯《土壤科学почваведение》(俄)和《莫斯科大学学报》(土壤学卷、俄)、《欧洲土壤学报》(英)和《土壤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土壤通报》、《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水土保持学报》、《生态环境》、《西北农业大学学报》、《西北植物学报》等专业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  五.联系方式  E-meil:soilphysics@163.com soilphysics@nwsuaf.edu.cn  Tel: 029-87082317(办)
  • 吴发启
  • 一、  吴发启,男,1957年生于陕西黄陵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水土保持学会常务理事、国家林业局“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第一届高等学校环境生态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三五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二、工作学习简历  1970.08-1976.01,陕西黄陵县中学读书;  1978.02-1982.01,西北大学地理系读书,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4.02-1984.07,成都地质学院地质系进修;  1986.09-1987.07,东北林业大学进修;  1992.09-1993.07,北京语言学院进修;  1993.11-1994.12,意大利摩德纳大学访问学者;  1996.09-1999.07,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读书,获农学博士学位;  2001.10-2002.01,美国农业部土壤侵蚀实验室访问学者。  1976.01-1978.01,黄陵县侯庄乡下乡,任生产队副队长,大队党支部副书记;  1982.01-1999.09,西北林学院水土保持系任教,兼任副系主任职务;  1999.09-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任教,兼任副院长,系主任职务。  1982-1983年,见习期;  1983-1987年,任助教职称,主讲《地质地貌学》等课程;  1988-1992年,任讲师职称,主讲《地质地貌学》、《中国自然地理》、《风沙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等课程;  1993-1997年,任副教授职称,主讲《水土保持原理》、《自然地理学》、《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与设计》、《土壤侵蚀研究方法》等课程;  1998-今, 任教授职称,主讲《水土保持规划》、《土壤侵蚀力学》、《流域管理学》、《水土保持研究进展》、《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自然地理学》等课程。《水土保持原理》1997年被评为西北林学院优秀课程。  三、研究领域或方向  主要从事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土地资源和区域生态环境修复等领域的研究。  四、学术及科研项目、成果情况  (一)主持项目概况  近年来主持的主要项目:  1、陕北农牧交错区农田综合防沙技术中试与转化,国家科技部;  2、西北黄土区坡面土壤侵蚀的发生发展过程,“973”计划;  3、 水蚀过程中地表糙度的演化及其侵蚀响应规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4、关中平原农田循环生产综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二)获奖情况  自1982年以来,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9项,其中持证6项:  1、陕西省黄土高源综合治理研究,陕西省科技进步壹等奖,第七;  2、淳化县泥河沟水土保持试验示范,科学技术进步壹等奖,第七;  3、黄土残塬沟壑区综合治理与农业持续发展研究,陕西省科技进步贰等奖,第四;  4、高原台塬过渡区高产型林果粮发展研究,陕西省科技进步贰等奖,第一;  5、缓坡耕地水土资源管理原理及配套技术研究,陕西省科技进步贰等奖,第一;  6、陕北荒漠化地区生态恢复及沙产业技术开发,陕西省科技厅验收、认定,第一。  (三)出版教材、专著及发表论文情况  1982年以来,共出版教材7部、专著5部,发表论文80篇,其中第一作者46篇:
  • 张广军
  • 一、  张广军,男,1945年生于河北省蠡县。1988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获得者;1991陕西省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1993年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3全国治沙暨沙产业先进科技工作者。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兼任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理事。曾为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第三届高等学校水利水电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二、工作学习简历  1969年毕业于北京林学院。  1972-1999年:先后在西北农学院、西北林学院任教(其间,1983-1985年作为访问学者在联邦德国格廷根大学林学院进修学习2年)。  1999.9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任教至今。  三、研究领域或方向  主要从事水土保持及荒漠化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例如,飞播治沙造林种草试验研究,沙棘种质资源及良种繁育研究,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开发技术研究,刺槐水土保持林体系生长动态及经营技术研究,沟道类型划分及开发治理研究,精油玫瑰栽培及精加工技术研究等。  四、主要学术论著  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EI收录3篇,主编(参编)教材专著4部。代表性论著如下:  (1) 张广军主编,《沙漠学》,全国高等林业院校试用教材,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10.  (2)张广军、赵晓光主编,《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监测与评价》,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9.  (3)张广军、杜纪山等,长武县刺槐林立地、经营类型及现实生产力研究,《西北林学院学报》,1997.2.  (4)张广军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国西部生态重建与经济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7月。  (5)霍艾迪、张广军,国内外荒漠化动态监测与评价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 第25卷 第2期  (6)霍艾迪、张广军,基于WebGIS的农田土壤推荐施肥信息系统的初步设计与应用,《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 第24卷 第6期  (7)霍艾迪、张广军,利用MODIS-NDVI进行沙化土地评价研究——以陕西省北部地区为例《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年 26卷 2期。  (8)霍艾迪、张广军,基于modis影像数据的陕北黄土高原植被区划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9, 24(4):32-36  五、联系方式  email: zhgj@public.xa.sn.cn  Tel: 029—87032815 联系地址:陕西省杨陵区邰城路3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邮政编码:712100
  • 高亚军
  • 一、  高亚军,1968年生于陕西岐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原西北农业大学农化系,留校任教至今。2002年获植物营养学博士学位。1995年赴以色列进修;1996至1998年在江苏农科院合作研究;2005至2007年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做访问学者。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目前正在主持一项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课题“黄土高原绿肥作物生产与利用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甘蓝型油菜高效利用氮素的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和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异三聚体G蛋白在拟南芥油菜素内固醇信号转导途径中的作用研究”。主持完成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旱地秸秆覆盖条件下小麦减产的原因及作用机制”。同时作为主要完成人,曾参加国家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生态系统水分运行及其区域分异规律研究"、重点项目“西北旱地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的生理生态研究”、面上项目“植物体氨挥发研究”、青年基金“旱地土壤残留硝态氮的生物有效性”以及两项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和一项国际合作项目等研究工作。  曾有1项研究成果获省科技进步1等奖,3项获2等奖。  共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8篇,SCI收录论文被引用总次数118次,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中影响因子最高为6.751;另有2篇被EI收录。  二、工作学习简历  2008.12-今: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005.05-2007.05: 访问教授,加拿大UBC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2000.12-2008.12: 副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1995.09-2000.12:讲师,原西北农业大学资环学院;  1995.09-1996.01: 进修生,以色列Rehovot发展研究中心(Development Study Center);  1990.07-1995.09:实习研究员,原西北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  三、研究领域或方向  研究领域:  1. 植物营养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2. 农田物质循环与环境  研究兴趣:  1. 植物高效利用氮素的生理生态及分子生物学基础  2. 植物硝态氮转运蛋白(NRT)与G蛋白信号转导途径和激素信号转导途径的关系  3. 绿肥在旱地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四、 主要学术论文  4. 赵俊霞,乔鲜花,张萍萍,陈建梅,高亚军。不同基因型小麦籽粒铁含量的差异及其与农艺性状的关系。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28(3):114-118,128(通讯作者)  5. Sheng-Xiu Li, Zhao-Hui Wang, S. S. Malhi, Shi-Qing Li,Ya-Jun Gao, and Xiao-Hong Tian. 2009. Nutrient and Water Management Effects on Crop Production, and Nutrient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in Dryland Areas of China. Advances in Agronomy, Volume 102, 223-265. DOI: 10.1016/S0065-2113(09) 01007-4(SCI收录,影响因子:2.571)  6. S. X. Li, Z. H. Wang, T. T. Hu, Y. J. Gao, and B. A. Stewart. 2009. Nitrogen in Dryland Soils of China and Its Management. Advances in Agronomy, Volume 101, 125-181. DOI: 10.1016/S0065-2113(08)00803-1(SCI收录,影响因子:2.571)  7. Yajun Gao, Yun Li, Jianchang Zhang, Wenguo Liu, Zhanping Dang, Weixian Cao, Qin Qiang. 2009. Effects of mulch, N fertilizer, and plant density on wheat yield, wheat nitrogen uptake, and residual soil nitrate in a dryland area of China. 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 2009,85(2):109-121,DOI 10.1007/s10705-009- 9252-0(SCI收录,影响因子:1.116)
  • 耿增超
  • 一、   耿增超,男,1963年生于陕西省韩城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二、学习工作简历  1、学习经历:  1982.9~1986.7在西北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学习;  2004.7~2006.7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2006.3~2006.7在西安外国语大学学习;  2、工作简历:  1986.7-1999.9西北林学院基础课部任教(1994年12月任讲师)  1999.9-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资源科学系(1999年12月任副教授, 2006年7月被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2006年12月任教授) 2007.1-2008.1 英国威尔士班戈大学(university of Wales bangor) 资源环境学院进行合作研究。  三、研究领域或方向  主要从事森林土壤特性、植物营养及农林废弃物资源转化利用的研究工作。  四、主要学术论文  近年来,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SCI收录6篇,主编(参编)教材3部,参编专著1部。  1.Geng, Z. C.(耿增超)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water- and alkali-soluble hemicellulosic polymers from sugarcane bagas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ymer Analy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11, 209-226, 2006.  2. Geng, Z. C. (耿增超) et al.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phenolic acids in the cell walls of shrubs and poplar wood. Cellulose Chem.Technol.40(3-4),173-180,2006.  3. Geng, Z. C. (耿增超)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f hemicelluloses released during two-stage treatments with acidic organosoly and alkaline peroxide from Caligonum monogoliacum and Tamarix spp. Polym. Degrad. Stabil. 2003 80:315-325.  4. Geng, Z. C. (耿增超)et al ., Comparative study of water-soluble and alkali-soluble hemicelluloses from perennial ryegrass leaves(Lolium peree). Carbohydrate Polymers. 67(2007)56-65.  5. 耿增超等. 陕西红富士苹果矿质营养DRIS标准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2003,23(8):1422-1428.  6. 耿增超等. 钙肥对渭北旱原苹果产量和品质的影.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5)73-76.  7. 耿增超等. 旱地果园水肥管理模式研究进展. 水土保持研究,2004,11(1)101-105.  8. 耿增超等. 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地土壤养分及化学性质的时空效应.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6(8),98-104.  9. 耿增超等. 渭北旱地叶面施钙对红富士苹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2)35-37.  10. 何绪生,耿增超等. 保水包膜尿素肥料理化特征[J]. 土壤通报,2007, 38(2): 286-290.  11. 何绪生,耿增超等.一种新型保水缓释氮肥有关特征及性能[J]. 中国农业科学,2006, 39(10): 2048-2055.  12. 齐高强, 耿增超等.秦岭南坡火地塘林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酶活性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5,33(3 ):81-84.  五、联系方式  email: gengzengchao@sina.com  Tel: 029-87082772  Fax: 029-87080055
  • 谷 洁
  • 一、  谷洁,男, 生于1963年5月。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现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从事科研工作,任陕西省循环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陕西省植物营养学会理事。  二、工作学习简历  1999.10-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从事科研工作。2006年晋升为研究员。  1983.9-1987.7 在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  1987.8-1999.9 在陕西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94年晋升为助理研究员。1999年晋升为副研究员  1999.9-2000.6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攻读植物营养硕士课程  2000.9-2001.1 在西安外语学院进修英语  2001.9-2006.7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职攻读博士,获博士学位  2005.3-2005.7 在西安外语学院进修英语。  三、研究领域、方向  主要从事农业废弃物生物腐解和腐解产物资源化利用研究,以及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研究。  四、学术及科研成果  1、现在主持的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过程中微生物酶活性变化对有机物腐解影响。2008-2010年,研究经费39万元;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源于养殖场废弃物的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的影响。2009-2011年,研究经费43万元;  (3)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新型生物肥料的研制与示范。2009-2011年,研究经费100万元;  (4)农业部948项目: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及肥料化利用技术。2010-2012年,研究经费60万元。  2、已主持并完成的项目  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其中包括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中低产田限制作物产量的土壤养分限制因子研究”、“控释性作物专用肥料研究”;陕西省农办项目:“大棚温室施肥技术研究”;中—荷合作项目:“螯合态肥料的养分生物有效性研究”、“螯合态肥料在石灰性土壤上对果品品质与产量影响研究”;农业部丰收计划项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陕西省农业攻关项目:“农业废弃物的生物腐解及肥料化资源利用研究”、“农业废弃物生物腐解产物利用研究”、“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肥料化利用研究”、“ 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高效生物有机肥研究”、“农业废弃物的肥料化利用研究”;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示范工程”;科技部农转资金项目:“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高效生物有机肥技术中试与转化”、“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及肥料化资源利用技术中试与转化”、“新型高效生物有机肥中试与转化”。  3、取得的成果  2004年农业部丰收奖二等奖: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排名第一;  2005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农业废弃物的生物腐解及肥料化资源利用研究,排名第一。  4、发表的论文  近年来在《中国农业科学》、《农业工程学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然科学版)、《西北植物学报》、《干旱地区农业研究》、《西北农业学报》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五、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712100,陕西省杨凌区邰城路3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电话: 029-87081265(办)  传真: 029-87081265  E-mail:gujie@nwsuaf.edu.cn
  • 和文祥
  • 一、  和文祥,男,1968年生于陕西省黄龙县,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二、工作学习简历  2009.12-今 教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  2000.7-2009.12 副教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  1995.7-2000.7 讲师, 西北农业大学土化系  1993.7-1995.7 助教 西北农业大学土化系  2005.3-2007.4 访问学者,澳大利亚南澳大学CRC-CARE研究中心  2000.3-2002.4 博士后,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1995.9-1999.7 博士, 西北农业大学土壤学专业  1990.9-1993.7 硕士,西北农业大学土化系  1986.9-1990.7 中国西北农业大学土化系  三、研究领域或方向  主要从事土壤生物化学、生态毒理和环境微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更关注土壤酶的应用、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的生态毒理、环境中有机污染物降解等。  四、主要学术论文  近年来,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主编(参编)教材和专著2部。  1. 和文祥,郑粉莉,田海霞,氧化乐果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2009,42(12):4282-4287  2. Tanya P. C ceres, Wenxiang He, Mallavarapu Megharaj, Ravi Naidu, Effect of insecticide fenamiphos on soil microbial activities in Australian and Ecuadorean soil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B, Volume 44, Issue 1 January 2009 , pages 13 - 17  3. 王聪颖,和文祥,卞永荣,蒋新.一氯苯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模拟研究,土壤学报,2009,46(1):93-99  4. Wenxiang He,Mallavarapu Megharaj,Ravi Naidu. Toxicity of tri- and penta-valent arsenic, alone and incombination, to the cladoceran Daphnia carinata:the influence of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 in natural waters,Environ Geochem Health. (2009) 31:133–141  5. Zuliang Chen,Wenxiang He, Michael Beer, Mallavarapu Megharaj, Ravendra Naidu, Speciation of glyphosate,phosphate and aminomethylphosphonic acid in soil extracts by ion chromatography with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with an octopole reaction system, Talanta, Volume 78, Issue 3, 2009, Pages 852-856 (Impactfactor 3.206)  6. Tanya Caceres; Wenxiang He; Ravi Naidu; Mallavarapu Megharaj. Toxicity of chlorpyrifos and TCP alone and incombination to Daphnia carinata: The influence of microbial degradation in natural water. Water Research (SCI),2007,41(19): 4497—4503;  7. 和文祥,朱铭莪,陕西土壤脲酶热力学特征的研究,土壤学报,2007,44(6):1043—1048  8. 和文祥, 姚敏杰, 孙丽娜, 孙铁珩,呋喃丹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2007,18(8):1921-1924  9. 和文祥, 马爱生, 武永军, 朱铭莪,砷对土壤脲酶活性影响的研究,应用生态学报,2004 ,15(5):895-89  10. 和文祥、陈会明,朱铭莪,汞镉对游离和固定化脲酶活性的影响,土壤学报,2003,40(6):945-951  11. 和文祥、蒋新、余贵芬、郎印海,杀虫双对土壤脲酶活性特征的影响,土壤学报,2003,40(5):750-755;  12. 和文祥、黄英锋、朱铭莪、张一平,汞镉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土壤学报,2002,39(3):412-420;  13. 和文祥、蒋新、朱茂旭、卞永荣,农药对土壤磷酸酶的毒性效应,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2(6);  14. 和文祥、朱铭莪、张一平,汞镉对土壤脲酶活性影响的研究,Ⅰ.尿素浓度,应用生态学报,2002,13(2):191-193;  15. 和文祥,韦革宏、武永军、朱铭莪,汞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中国环境科学,2001,31(3):279-283;  16. 和文祥、蒋新、朱茂旭、王芳,甲苯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环境科学,2001,22(6):123-126;  17. 和文祥、来航线、武永军、朱铭莪,培肥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1,(3):265-268;  18. 和文祥、陈会明、冯贵颖、朱铭莪,汞铬砷元素污染土壤的酶监测研究,环境科学学报,2000,20(3):338-343;  19. 和文祥、朱铭莪,陕西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关系研究 Ⅱ土壤脲酶的动力学特征,土壤学报,1997,34(1):42-52;  20. 和文祥、朱铭莪,陕西主要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关系研究,土壤学报,1997,34(4):392-398;  五、联系方式  email: wxhe1968@163.com,  wenxianghe@nwsuaf.edu.cn  Tel: 029-87080065
  • 李凯荣
  • 一、  李凯荣,男,1955年生,陕西扶风人,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防护林、林业生态工程和水土保持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了《水土保持原理》、《水土保持林学》、《林业生态工程学》、《水土保持专业外语》、《景观生态学》、《水土保持生物防治工程技术》等课程。承担和主持完成了“刺槐人工林水文效应研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定位试验示范综合研究”、“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体系配置及综合效益研究”、“黄土高原人工林地水分条件与生产力研究”、“黄土高原集流节水型经济林丰产栽培技术研究”、“黄土高原优质果业开发模式与技术研究”、“黄土高原农果复合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与技术研究”和“油菜素内酯抗旱造林补偿效应及机理研究”等15项。目前,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与结构设计技术研究”和国家林业局林业公益性行业专项“抗污染型水土保持林建设关键技术研究”。曾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陕西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和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奖1项。参编和主编《水土保持学概论》、《水土保持规划》、《中国水土保持》、《土壤侵蚀原理》、《流域管理学》、《黄土高原防护林生态特征》、《黄土高原区域治理》、《黄土高原经济林果建设与开发》、《受损自然生境修复学》、《水土保持规划学》等专著和教材10部。  二、工作学习简历  1999.9至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1983.8-1999.8 西北林学院水土保持系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1995.1-1997.12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进修学习  1987.9-2000.7 西北林学院水土保持专业学习  1979.9-1983.7 西北林学院林业专业学习  三、研究领域或方向  主要从事林(果)木生理生态、森林生态、抗旱造林、水土保持林、防护林体系、植被恢复、林业生态工程和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四、主要学术论文  在国内外期刊共发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近几年来发表的主要科技论文如下:  (1)Li K.R., Wang H. H., Han G., Fan J., Wang Q. J. Effects of brassinolide on the survival,growth and drought resistance of Robinia pseudoacacia seedlings under water-stress. New Forests, 2008. 35:255-266  (2)唐荣华,李凯荣. 韩城市花椒经济林冠层特性及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2010.7(2):243-246  (3)易亮,李凯荣,张冠华,牛俊. 黄土高原人工林地土壤水分亏缺研究.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 24(5):5-9  (4)易亮,李凯荣,张冠华,唐荣华.渭北黄土高原经济林地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2009.16(2):186-190  (5)刘建利,李凯荣,易亮,冯朝红. 黄土高原丘陵区人工刺槐林林分结构及林下植物多样性研究.水土保持通报,2008.28(3):49-52  (6)冯朝红,李凯荣,张鹏文,刘建利.干旱胁迫下油菜素内酯对文冠果苗木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剂含量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26(4):152-155  (7)李凯荣,王健,贺秀贤. 天然油菜素内酯对五种牧草种子发芽和胚根下胚轴伸长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26(1):221-225  (8)郝玉梅,李凯荣. 洛川县红富士苹果树冠层特性初步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25(5):75-79  (9)董强,李凯荣. 淳化县不同植被类型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17):5232-5235  (10)李凯荣,李会科,王健. 天然油菜素内酯对红富士苹果抗旱增产效应的研究. 园艺学报,2006.33(5):1059-1062  (11)金平伟,李凯荣. 蔡川水土保持示范区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分析.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21(2):5-8  (12)Li Kairong,Zhang Weibing, Li Huike. Effect of natural brassinolide on germination of Ailanthus altissima seeds. 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2005,7(2):12-14  (13)张钰娴,李凯荣,牛振华. 天然油菜素内酯对黄土丘陵区富士苹果几种生理指标的影响.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5):114-117  (14)张钰娴,李凯荣,牛振华. 果园水肥管理研究综述.中国农学通报,2005,21(7):302-307  (15)王红红,李凯荣,侯华伟. 油菜素内酯提高植物抗逆性的研究进展.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3):213-219  (16)李凯荣,韩刚,王红红,侯明. 天然油菜素内酯对侧柏苗木抗旱性的影响.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14):9-11  (17)李凯荣,王红红. 天然油菜素内酯对侧柏种子发芽及下胚轴伸长的影响.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4):84-86  (18)李凯荣,王健,吴发启.天然油菜素内酯对黄土丘陵区苹果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水土保持学报,2003,17(3):174-177  (18)李凯荣,陈原国,樊金拴.水分调控对核桃叶片结构和产量的影响.园艺学报,2003,30(1):79-81  (20)李凯荣,张胜利,李晓军.天然油菜素内酯对核桃叶片水分和光合速率的影响. 园艺学报, 2003,30(6):715-718  (21)李凯荣,韩刚.天然油菜素内酯促进柠条和紫穗槐种子发芽及下胚轴伸长效应研究.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3,18(4):17-20  (22)李凯荣,张胜利,贺秀贤.天然油菜素内酯对油松和刺槐种子发芽的影响.林业科学,2002,38(6):150-153  (23)Li Kairong, Zhao Xiaoguang. The soil moisture condition of the different topographic positions in loess plateau and establishment of plantations.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2.5  (24)李凯荣,贺秀贤,王乃江. 天然油菜素内酯对沙棘种子萌发和下胚轴伸长的影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3):89-91  五、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陕西杨凌邰城路3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水土保持系  邮编:712100  电话:029—87032820 手机:13572869882  电子邮件:lkrzhxy@nwsuaf.edu.cn
  • 廖超英
  • 一、  廖超英,男,1959年生于陕西西安,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林业局特聘营造林咨询专家。2006年6月被人事部、国家林业局、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7年3月受到“全国治沙防沙大会”表彰。  二、工作学习简历  1982年7月本科毕业于西北林学院,留校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在西北林学院、捷克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美国国家土壤风蚀实验室(USDA-ARS,WERU)工作学习,主要经历如下:  2001.12-今 教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其中,2004年4-5月及2006年冬在美国国家土壤风蚀实验室学习、进行合作研究;  2000.11-2001.11 副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1997.10-2000.10 副教授,在捷克农业大学林学院攻读博士学位,获森林工程博士学位;  1996.10-1997.10 副教授,在捷克农业大学林学院以访问学者身份进行合作研究;  1991.6-1996.9 讲师,在西北林学院水土保持系工作。其中,1994.9-1996.9在西北农业大学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1982.7-1991.5 助教,在西北林学院水土保持系工作;  1978.9-1982.7 在西北林学院林学系读本科,获农学学士学位; 1976.1-1978.8 在陕西耀县瑶曲鸡子山医疗站工作。  三、研究领域或方向  1.水土保持及荒漠化防治  2.环境生物学  四、学术及科研成果  长期致力于森林培育、环境生态、水土保持及荒漠化防治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教学方面,先后承担本科生、研究生十几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好,学生评教成绩优秀,受到学校表彰奖励;编写和参编教材、专著6部。在科研方面先后参加、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农业部、林业部、国家外专局、捷克环境部等各类研究项目20余项。其中,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获陕西省林业厅一等奖1项、陕西省榆林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陕西省教委科技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厅认定科研成果1项。在《Transactions of the ASABE》、《Scientia Agriculturae Bohemica》、《Journal of Forest Science》、《中国农业科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SCI全文收录1篇)。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主持和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按时间顺序排列如下:  1. 刺槐林水土保持效益研究(林业部);  2. 河北杨扦插繁殖技术研究(林业部);  3. 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毛乌素沙区立地分类评价和适地适树研究”;  4.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农业自然资源开发研究(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5. 毛乌素沙地榆林沙区立地分类评价和适地适树研究;  6. 中槐药用良种选择及灌状栽培技术研究(陕西省林业厅);  7. 刺槐林多种经营途径探讨研究(西北林学院);  8. 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毛乌素沙地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研究”;  9. 黄土高原林地水分—植被互动效应理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0.舒马瓦国家公园天然云杉林地带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捷克环境部);
  • 刘增文
  • 一、  刘增文,男, 生于1965年10月,中国民盟盟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主持或参加了12项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1项,主持中国科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项,主持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子专题1项,主持学校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1项,主持校内专项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加国际合作项目2项,指导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1项。分别获1999年、2004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2001年杨凌示范区管委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2004年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校内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所参加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团队获批陕西省2009年省级教学团队。并获2008年校级优秀教师。  二、工作学习简历  1981年9月-1985年7月于原西北林学院林学系就读大学本科,获农学学士学位;  1988年7月毕业于原西北林学院水土保持系就读硕士研究生,并获硕士学位,随后留校任教至今。  1994年9月-1998年7月于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就读土壤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并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9年10月-2000年10月由教育部公派到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做访问学者。  2001年被遴选为硕士生导师。2005年被选拔为校级青年学术骨干;2007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08年被聘为5级副教授;2009年晋升为教授。  三、研究领域或方向  2003-2005主持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森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者-分解者关系研究;  2005-2007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编号30471376)—森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者-分解者互利竞争关系的系统模拟与调控技术研究;  2005-2008 主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才计划(青年学术骨干)—森林土壤性质的极化和防治  2010-2012 主持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陕西渭北地区农林复合系统物种选择原理--—种间养分及生物化学关系研究 2009JM3014;  2008-2012 主持国家教育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子课题--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四、主要学术论文  近年来,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1部。  刘增文著.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积累与循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Liu zengwen, Zon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and water Loss and Reconstruction of Protection Vegetat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In. Restoration and Stability of Ecosystem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Published by Science Press, Beijing, 2006  Liu zengwen, Duan erjun. 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 of artificial forests on upper reach of Minjiang river of Chin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SA,2008, 2(1):34~41.  Liu zengwen Duan erjun. Influences of leaf litter replacement on soil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in planted forests in Qinling Mountains of China. Frontiers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 2009, 3(3):346~352  刘增文.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者—分解者互利竞争关系讨论,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3, 1(4):102~105  刘增文,段而军,付刚,崔芳芳. 秦岭典型人工纯林土壤生物化学性质及其对外源性C、N干扰的响应.林业科学,2009,45(11):148~155  刘增文,潘开文,杜红霞,张丽萍,高文俊,高祥斌.外源性C,N干扰对森林枯落叶分解的影响,水土保持学报2006,20(4):160~163  刘增文,段而军,高文俊,张丽萍,杜红霞,付 刚,崔芳芳. 秦岭山区主要树种人工林地枯落叶客置对土壤生物化学性质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2008,19(4):704~710.  刘增文,段而军,付 刚,崔芳芳. 陕西秦岭山区几种典型人工林地腐殖质层土壤客土混合效应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2008,22(3):101~105.  刘增文,段而军,付 刚,崔芳芳,高文俊. 一个新概念:人工纯林土壤性质的极化.土壤学报,2007,44(6):1119~1126  刘增文,段而军,刘卓玛姐,冯顺煜. 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区不同树种纯林土壤性质极化研究.土壤学报,2009,46(6):1110~1120  刘增文,段而军,刘卓玛姐等.陕北半湿润黄土丘陵区纯林土壤性质极化.生态学报,2009,29(10):5696~5707  刘增文,段而军,刘卓玛姐,冯顺煜. 陕北半干旱风沙区人工纯林土壤性质极化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31(2):1~9.  刘增文,高文俊,潘开文,张丽萍,杜红霞,高祥斌. 岷江上游不同树种林地客土混合对土壤生物化学性质和枯落叶分解的影响. 生态学报2007,27(10): 4149 ~4156  刘增文,高文俊.森林枯落物分解研究方法和模型讨论,生态学报,2006.  刘增文,段而军,潘开文,张丽萍,杜红霞.川西亚高山人工林碳氮分配格局及随凋落叶分解释放规律.应用生态学报,2009,20(1):1~6  刘增文,段而军,付刚,崔芳芳.秦岭北山几种典型人工纯林土壤性质极化问题研究.土壤,2008,40(6):997~1001.  刘增文,李雅素.黄土残源沟壑区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通量与平衡分析,生态学报,1999,19(5):630-634  刘增文. 森林生态系统枯落物分解率的研究方法,生态学报,2002, 22(6):954~956.  刘增文.刺槐人工林养分利用效率研究, 生态学报, 2003,23(3):444~449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陕西省杨凌示范区西农路22号
  • 电话:
    %u0030%u0032%u0039-%u0038%u0037%u0030%u0039%u0031%u0034%u0030%u0036
相关推荐
广西艺术学院师资好不好,广西艺术学院师资怎么样 四川师范大学师资好不好,四川师范大学师资怎么样 兰州大学师资好不好,兰州大学师资怎么样 云南师范大学师资好不好,云南师范大学师资怎么样 甘肃中医药大学师资好不好,甘肃中医药大学师资怎么样 广西民族大学师资好不好,广西民族大学师资怎么样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